新闻资讯

NG体育创新链有效嫁接产业链

  招远,位于胶东半岛北部,素有“中国金都”之称。自2020年6月以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先后三批选派180余名专家来到这里挂职,与当地农业经营主体一起做加法,给乡村振兴装上“创新核”,再造了一座“农业金山”。

  董桂萍是第一个在招远建设茶园、发展茶产业的人。2010年,她在流转的300亩山岭薄地上,引种了迎霜、福鼎大白、龙井长叶、龙井43等茶树品种,之后10年累计拿出上千万元资金投入园区基础建设。但由于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及技术支撑,茶树长势弱,茶叶产品开发也止步不前,家庭农场连年亏损。

  经过现场勘察,田丽丽发现茶园自然生态条件好,但茶树鲜叶产量低,茶叶加工工艺落后,农场管理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据此,她提出建议:合理选择茶树品种、加强茶园标准化管理、改进加工工艺、注重品牌建设……

  董桂萍“照单全收”,采纳了建议。这套组合拳在第二年就见到了成效:通过茶园台刈、实施保护地栽培,茶叶采摘时间由5月底提前至4月初;通过规范茶鲜叶采摘标准,创新高香红茶加工工艺,添置茶叶加工解块机和提香机,茶叶品质大幅提升。此外,引进8个茶树新品种共3万株,收集茶树种质资源80份,建立了中国最北端的茶树种质资源圃,为将来优选更适宜品种奠定了基础。

  近3年来,田丽丽一边深入研究北方茶叶生产关键技术,一边手把手教农场工人管理茶园、采茶和制茶。她还根据北方特点优化绿茶、红茶、白茶、黑茶加工工艺,制定企业标准8项,构建了招远有机茶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并开发茶主题研学模块,积极传播茶文化。另外,她协助农场开展茶叶有机认证、注册茶叶商标,“招远红茶”“招远绿茶”入选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当初“快撑不下去了”的茶园,如今成了招远市远近闻名的示范茶园和市民休闲度假的“网红打卡地”。从茶树新品种引进到茶园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从茶叶加工到品牌打造,从科技支撑到文化加持,经过田丽丽驻点帮扶,招远有机茶产业链全面提档升级,成为金都招远一个新的“金字招牌”。

  谷雨前后,位于招远市金岭镇大户庄园片区的大户陈家村3000亩葡萄迎来春灌、施肥、抹芽的管理关键期。4月28日,山东省农科院葡萄研究院党委书记、招远葡萄产业链“链长”赵红军再一次带领团队来到这里,指导葡萄春季管理。

  自2021年担任葡萄产业链“链长”以来,赵红军便成为招远的常客,每个月都来这里住上一段时间,扑下身子搞调研,并组建“链长”团队做推广。他带领团队聚焦产业链壮链延链的堵点和难点问题,从葡萄品种选择、田间管理技术到葡萄酒加工、品牌策划、农业文旅,为招远葡萄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全链条科技支撑与服务。

  “有葡萄院‘链长’团队的科技加持,葡萄的产业链更长了,我们做企业更有信心,果农的钱包也更鼓了。”负责大户庄园片区运营管理的烟台钟离湖农司负责人赵作秉高兴地说,作为“链主”企业,他们和“链长”专家亲如一家,实现了合伙创业、多方共赢。

  2017年,大户陈家村重点发展葡萄特色产业,种植了阳光玫瑰、夏黑、瑞都红玉等鲜食品种以及酿酒品种。虽然有了好的品种,但缺乏配套技术,栽培标准化程度低,管理粗放,果穗穗型散乱,果粒大小不一,严重影响了种植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卡住了葡萄产业做大做强的“脖子”。

  近3年来,山东省农科院“链长”联合烟台分院专家,组织葡萄、植保、资环、农机、信息等多学科创新团队,因地制宜提出破解“卡脖子”问题的方法。他们示范推广优质葡萄标准化花果管理技术、葡萄避雨栽培技术、富硒葡萄栽培技术等系列配套技术,大户庄园的葡萄优质商品果率提高了35%。在此示范的“设施葡萄+赤松茸”立体种植模式也获得成功,每亩增效近3万元;同时实施菌渣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肥力,有效解决了单位面积产量、品质和效益协调提高的问题。

  大户庄园农林专业合作社每年产生10吨左右残次果,以前都当作垃圾处理了,十分可惜。“链长”团队成员管雪强、魏彦锋、李志宇发挥拥有葡萄酒工程专业技术的优势,帮助大户庄园改造生产设备,开发出干红、干白、葡萄蒸馏酒、微起泡酒等系列新产品。于是,这些残次果摇身一变,成了香气浓郁、价值不菲的葡萄酒。果农和合作社增加了收入,游客也纷至沓来,逛庄园、看风景、品美酒。

  “链长”专家+“链主”企业,让大户陈家村拥有了乡村振兴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4月,“大户葡萄”申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2022年8月,大户庄园通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认定;大户庄园示范区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招远市平均水平20%以上。

  3年来,山东省农科院重点针对招远的粉丝、小麦、玉米、甘薯、花生、苹果、葡萄、家禽、蚕桑等九大特色主导产业链做文章,遴选高端人才担任产业链“链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并引入人才链、资金链,形成了“多链融合”的乡村振兴良好局面。

  2021年5月中旬,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博士薛艳芳第一次来到招远市张星镇傅家村调研,就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兴趣:土地平整肥沃,水浇条件好,生产的小麦曾打破高产纪录,亩产超过800公斤。招远市穗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瑞山站在地头,介绍完种植小麦的经验之后,话题一转,道出了遇到的问题:“我们合作社种植玉米缺乏新技术,品种年年换,产量却一直没提上去,效益比较低。”

  次月,薛艳芳来到傅家村,正式成为穗丰合作社的科技副总。从玉米种子精选、包衣、播种到施肥、浇水、喷药等各个环节,她都亲自把关,一丝不苟。玉米播种时正值酷暑,她和工人们一起早晨6点上工,下午干到天黑才收工。头顶烈日,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她带领工人们及时防治黑穗病、玉米螟等病虫害,适时浇水、施肥,提高玉米籽粒灌浆速率。

  汗水没有白流,收获季到了。2021年10月11日,专家组现场实收测产,这片地里种植的鲁单510亩产达到980.92公斤。据中国种子协会统计公布,这一数据位列当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品种产量第一。

  穗丰合作社玉米种植短板补上了,但薛艳芳和玉米研究所同事们探索研究的脚步没有停止。他们率先在招远创新实践“三田合一”模式,即将科研试验田、技术示范田与生产样板田在穗丰合作社1500多亩的耕地上集中布设,合作共建。

  ——科研试验田。每年引入30个左右玉米新品种、新组合,播种到穗丰合作社的小规模试验田中,逐一测定它们的生育特性、适应性及丰产性能,从中筛选出最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市场需求和种植习惯的优良品种。

  ——技术示范田。重点进行良种良法配套的中等规模的展示,由玉米栽培和育种团队通力合作,在示范方内综合应用玉米苗带清茬种肥同播、大中微量元素肥料协同增效、水肥一体化、籽粒锌铁硒营养强化等关键技术。

  并经玉米研究所授牌承建“鲁单系列玉米品种招远转移转化中心”。2022年6月29日,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烟台惠丰种子有限公司、招远市农业农村局、招远市穗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四方共建协议,创建招远玉米产业链科企创新联合体,由“三田合一”向产业链延伸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田合一”后,穗丰合作社种植的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小麦,也屡创佳绩:2022年夏收,优质强筋小麦“济麦44”亩产达到808.6公斤,刷新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济麦5198”实收测产亩产达到881.8公斤,创造了“2022年全省粮油作物高产竞赛”小麦季高产典型。如今,穗丰合作社真正实现了小麦、玉米周年丰产,成员因种粮而增产增收。

  为了补齐这个科技短板,山东省农科院选派专家挂职担任“第一村主任”,聚焦“一村一品”,强化科技支撑。该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黄金明就是其中一员。他于2021年8月挂职招远市大秦家街道青杨堡村“第一村主任”,帮助当地发展肉牛养殖产业。

  当时,该村党支部领办的军鹏畜牧养殖合作社刚成立一年,因为不懂技术,合作社养殖的母牛体质状况较差、生产性能低、产后泌乳量不足,犊牛也出现初生重不足、腹泻率高、成活率低等问题。一年下来,原本300头的存栏规模降到了200头,经营陷入困境。这可愁坏了村党支部书记兼合作社理事长滕军堂。

  黄金明带领畜牧兽医研究所肉牛养殖团队“临危受命”。他们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找出病根并“对症下药”:营养专家从配方上下功夫,配制全混合日粮,改善能繁母牛营养状况;繁殖专家连续驻场两个月,对合作NG体育社技术人员进行“手把手”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了发情鉴定、人工授精方面的技术;育种专家多次深入牛棚为母牛采集血样,通过遗传缺陷基因筛查提升母牛受胎率;疫病专家采集犊牛粪便和血样,寻找腹泻病因,并科学用药,从根本上提高了犊牛的成活率。

  在此基础上,2021年10月20日,畜牧兽医研究所专家与军鹏畜牧养殖合作社签订“利益共同体”共建协议,将科研人员与合作社利益绑定,专家为合作社提供全产业链一条龙服务,养殖户吃下了“定心丸”。

  通过两年多的帮扶,军鹏畜牧养殖合作社的难题全部得到解决,实现了“三降三提”:母牛流产率从53%降至3%以下,布病与结核病发病率降至零,养殖成本降低10%;犊牛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存栏母牛从200头提高至420头,合作社从保本经营到年收入150万元。经过科技赋能,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运营走上正轨,为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也进一步增强。

  近3年来,山东省农科院实施“三个突破”战略,在鲁东选择招远,与地方党委政府合力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通过创新实践科技合伙人的各种新加法,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2022年4月,招远市入选山东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省级示范县(市)。

  招远,位于胶东半岛北部,素有“中国金都”之称。自2020年6月以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先后三批选派180余名专家来到这里挂职,与当地农业经营主体一起做加法,给乡村振兴装上“创新核”,再造了一座“农业金山”。

  董桂萍是第一个在招远建设茶园、发展茶产业的人。2010年,她在流转的300亩山岭薄地上,引种了迎霜、福鼎大白、龙井长叶、龙井43等茶树品种,之后10年累计拿出上千万元资金投入园区基础建设。但由于缺乏相关专业人才及技术支撑,茶树长势弱,茶叶产品开发也止步不前,家庭农场连年亏损。

  经过现场勘察,田丽丽发现茶园自然生态条件好,但茶树鲜叶产量低,茶叶加工工艺落后,农场管理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据此,她提出建议:合理选择茶树品种、加强茶园标准化管理、改进加工工艺、注重品牌建设……

  董桂萍“照单全收”,采纳了建议。这套组合拳在第二年就见到了成效:通过茶园台刈、实施保护地栽培,茶叶采摘时间由5月底提前至4月初;通过规范茶鲜叶采摘标准,创新高香红茶加工工艺,添置茶叶加工解块机和提香机,茶叶品质大幅提升。此外,引进8个茶树新品种共3万株,收集茶树种质资源80份,建立了中国最北端的茶树种质资源圃,为将来优选更适宜品种奠定了基础。

  近3年来,田丽丽一边深入研究北方茶叶生产关键技术,一边手把手教农场工人管理茶园、采茶和制茶。她还根据北方特点优化绿茶、红茶、白茶、黑茶加工工艺,制定企业标准8项,构建了招远有机茶绿色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并开发茶主题研学模块,积极传播茶文化。另外,她协助农场开展茶叶有机认证、注册茶叶商标,“招远红茶”“招远绿茶”入选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当初“快撑不下去了”的茶园,如今成了招远市远近闻名的示范茶园和市民休闲度假的“网红打卡地”。从茶树新品种引进到茶园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从茶叶加工到品牌打造,从科技支撑到文化加持,经过田丽丽驻点帮扶,招远有机茶产业链全面提档升级,成为金都招远一个新的“金字招牌”。

  谷雨前后,位于招远市金岭镇大户庄园片区的大户陈家村3000亩葡萄迎来春灌、施肥、抹芽的管理关键期。4月28日,山东省农科院葡萄研究院党委书记、招远葡萄产业链“链长”赵红军再一次带领团队来到这里,指导葡萄春季管理。

  自2021年担任葡萄产业链“链长”以来,赵红军便成为招远的常客,每个月都来这里住上一段时间,扑下身子搞调研,并组建“链长”团队做推广。他带领团队聚焦产业链壮链延链的堵点和难点问题,从葡萄品种选择、田间管理技术到葡萄酒加工、品牌策划、农业文旅,为招远葡萄产业提质增效提供全链条科技支撑与服务。

  “有葡萄院‘链长’团队的科技加持,葡萄的产业链更长了,我们做企业更有信心,果农的钱包也更鼓了。”负责大户庄园片区运营管理的烟台钟离湖农司负责人赵作秉高兴地说,作为“链主”企业,他们和“链长”专家亲如一家,实现了合伙创业、多方共赢。

  2017年,大户陈家村重点发展葡萄特色产业,种植了阳光玫瑰、夏黑、瑞都红玉等鲜食品种以及酿酒品种。虽然有了好的品种,但缺乏配套技术,栽培标准化程度低,管理粗放,果穗穗型散乱,果粒大小不一,严重影响了种植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卡住了葡萄产业做大做强的“脖子”。

  近3年来,山东省农科院“链长”联合烟台分院专家,组织葡萄、植保、资环、农机、信息等多学科创新团队,因地制宜提出破解“卡脖子”问题的方法。他们示范推广优质葡萄标准化花果管理技术、葡萄避雨栽培技术、富硒葡萄栽培技术等系列配套技术,大户庄园的葡萄优质商品果率提高了35%。在此示范的“设施葡萄+赤松茸”立体种植模式也获得成功,每亩增效近3万元;同时实施菌渣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肥力,有效解决了单位面积产量、品质和效益协调提高的问题。

  大户庄园农林专业合作社每年产生10吨左右残次果,以前都当作垃圾处理了,十分可惜。“链长”团队成员管雪强、魏彦锋、李志宇发挥拥有葡萄酒工程专业技术的优势,帮助大户庄园改造生产设备,开发出干红、干白、葡萄蒸馏酒、微起泡酒等系列新产品。于是,这些残次果摇身一变,成了香气浓郁、价值不菲的葡萄酒。果农和合作社增加了收入,游客也纷至沓来,逛庄园、看风景、品美酒。

  “链长”专家+“链主”企业,让大户陈家村拥有了乡村振兴的核心竞争力。2022年4月,“大户葡萄”申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2022年8月,大户庄园通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认定;大户庄园示范区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招远市平均水平20%以上。

  3年来,山东省农科院重点针对招远的粉丝、小麦、玉米、甘薯、花生、苹果、葡萄、家禽、蚕桑等九大特色主导产业链做文章,遴选高端人才担任产业链“链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并引入人才链、资金链,形成了“多链融合”的乡村振兴良好局面。

  2021年5月中旬,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博士薛艳芳第一次来到招远市张星镇傅家村调研,就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兴趣:土地平整肥沃,水浇条件好,生产的小麦曾打破高产纪录,亩产超过800公斤。招远市穗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瑞山站在地头,介绍完种植小麦的经验之后,话题一转,道出了遇到的问题:“我们合作社种植玉米缺乏新技术,品种年年换,产量却一直没提上去,效益比较低。”

  次月,薛艳芳来到傅家村,正式成为穗丰合作社的科技副总。从玉米种子精选、包衣、播种到施肥、浇水、喷药等各个环节,她都亲自把关,一丝不苟。玉米播种时正值酷暑,她和工人们一起早晨6点上工,下午干到天黑才收工。头顶烈日,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她带领工人们及时防治黑穗病、玉米螟等病虫害,适时浇水、施肥,提高玉米籽粒灌浆速率。

  汗水没有白流,收获季到了。2021年10月11日,专家组现场实收测产,这片地里种植的鲁单510亩产达到980.92公斤。据中国种子协会统计公布,这一数据位列当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品种产量第一。

  穗丰合作社玉米种植短板补上了,但薛艳芳和玉米研究所同事们探索研究的脚步没有停止。他们率先在招远创新实践“三田合一”模式,即将科研试验田、技术示范田与生产样板田在穗丰合作社1500多亩的耕地上集中布设,合作共建。

  ——科研试验田。每年引入30个左右玉米新品种、新组合,播种到穗丰合作社的小规模试验田中,逐一测定它们的生育特性、适应性及丰产性能,从中筛选出最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市场需求和种植习惯的优良品种。

  ——技术示范田。重点进行良种良法配套的中等规模的展示,由玉米栽培和育种团队通力合作,在示范方内综合应用玉米苗带清茬种肥同播、大中微量元素肥料协同增效、水肥一体化、籽粒锌铁硒营养强化等关键技术。

  并经玉米研究所授牌承建“鲁单系列玉米品种招远转移转化中心”。2022年6月29日,山东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烟台惠丰种子有限公司、招远市农业农村局、招远市穗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四方共建协议,创建招远玉米产业链科企创新联合体,由“三田合一”向产业链延伸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三田合一”后,穗丰合作社种植的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小麦,也屡创佳绩:2022年夏收,优质强筋小麦“济麦44”亩产达到808.6公斤,刷新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济麦5198”实收测产亩产达到881.8公斤,创造了“2022年全省粮油作物高产竞赛”小麦季高产典型。如今,穗丰合作社真正实现了小麦、玉米周年丰产,成员因种粮而增产增收。

  为了补齐这个科技短板,山东省农科院选派专家挂职担任“第一村主任”,聚焦“一村一品”,强化科技支撑。该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黄金明就是其中一员。他于2021年8月挂职招远市大秦家街道青杨堡村“第一村主任”,帮助当地发展肉牛养殖产业。

  当时,该村党支部领办的军鹏畜牧养殖合作社刚成立一年,因为不懂技术,合作社养殖的母牛体质状况较差、生产性能低、产后泌乳量不足,犊牛也出现初生重不足、腹泻率高、成活率低等问题。一年下来,原本300头的存栏规模降到了200头,经营陷入困境。这可愁坏了村党支部书记兼合作社理事长滕军堂。

  黄金明带领畜牧兽医研究所肉牛养殖团队“临危受命”。他们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找出病根并“对症下药”:营养专家从配方上下功夫,配制全混合日粮,改善能繁母牛营养状况;繁殖专家连续驻场两个月,对合作社技术人员进行“手把手”培训,使其熟练掌握了发情鉴定、人工授精方面的技术;育种专家多次深入牛棚为母牛采集血样,通过遗传缺陷基因筛查提升母牛受胎率;疫病专家采集犊牛粪便和血样,寻找腹泻病因,并科学用药,从根本上提高了犊牛的成活率。

  在此基础上,2021年10月20日,畜牧兽医研究所专家与军鹏畜牧养殖合作社签订“利益共同体”共建协议,将科研人员与合作社利益绑定,专家为合作社提供全产业链一条龙服务,养殖户吃下了“定心丸”。

  通过两年多的帮扶,军鹏畜牧养殖合作社的难题全部得到解决,实现了“三降三提”:母牛流产率从53%降至3%以下,布病与结核病发病率降至零,养殖成本降低10%;犊牛成活率提高到95%以上,存栏母牛从200头提高至420头,合作社从保本经营到年收入150万元。经过科技赋能,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运营走上正轨,为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奠定了基础,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也进一步增强。

  近3年来,山东省农科院实施“三个突破”战略,在鲁东选择招远,与地方党委政府合力打造乡村振兴科技引领型齐鲁样板,通过创新实践科技合伙人的各种新加法,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2022年4月,招远市入选山东省第三批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省级示范县(市)。

上一篇:NG体育毕节纳雍高山茶续写绿色传奇 下一篇:NG体育【农业发展】区政协开展经济界、科技界、农业妇女共青团界界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