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G体育茶叶生产论文(文献)-好发表

  NG体育有机茶叶认证,其中环节是生产基地考核。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的质量直接有关系产出茶叶能否顺利通过有机茶叶认证。

  邻水县地处东经106.14°~107.18°,北纬30.01°~30.33°。据近年来气象统计,邻水县年均气温17.1℃,年总积温6260.2℃,≥10℃的有效积温5604.3℃,无霜期305d左右,相对湿度76%左右,年降雨量1206.3mm,年日照1230.7h左右。邻水县春季气温回升快,3月上旬可达10℃以上,“三山两槽”的山区土壤肥沃疏松、通透性较好,有机物质含量高,矿物质营养丰富,土壤pH值5.5~6.5,适宜茶叶生产。

  2.1选址生产基地应选在土壤肥沃、疏松、通透性好,无旱情,周围植被好,有生物栖息,远离污染源,和非有机农业生产区域隔离的区域。基地周围空气质量达标,近3年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土壤没有重金属污染,可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水源。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一带,海拔高度300~1200m之间的区域,适宜开垦生产基地的面积可达3333.33hm2。

  2.2建设1)道路建设。基地道路分运输道、作业道和步道。运输道用于物资运输,作业道用于生产作业转运物资,每环茶地有步道进入。缓坡地块运输道可建设在山顶,陡坡地块运输道则建设在坡脚,作业道和步道按环山建设,平地的运输道、作业道设置成羽状直线)排水系统建设。排水系统应与道路一起建设,在道路一旁修建排水沟,在流水较集中的地方修建沉沙凼,根据地形地貌具体规划,一般以50m为一段。2hm2左右的基地内修建50~100m3蓄水池。要修建非有机种植区隔离带,道路、隔离沟两旁种草,陡坡地块植树,以减少水土流失、增加绿化生态,为良性生态循环打下坚实的基础。3)茶行开梯。开梯一般以1.33hm2左右为单元,茶行长度50.0m以内为宜。坡度在15°以下的要等高开垦;15°~35°的要等高梯面开垦,梯台宽度1.6m以上。在梯面种植行中间开深60cm、宽50cm的种植沟,进行压绿处理,要求梯台平整,土块较小,外高内低,内侧开排水背沟。实行等高横山种植,合理密植,在40°以上的陡坡地带,可选择栽窝窝茶,在1.33hm2区域内修建1个堆肥坑,用于腐熟杂草、绿肥。4)有机生态建设。超过13.33hm2以上的生产基地,应规划种植绿化带,在道路、沟渠边和加工厂、房舍等周边地段种植适宜的树木,基地四周营造防护林带,改善基地小气候。茶行行间杂草采用人工除草,梯壁杂草或梯壁上种的绿肥、护坡植物等要以割代锄。在建设基地生态上可以用杂草、残茬或刈割绿肥等铺在行间,防止雨水冲刷。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禁止使用一切化学合成物资(有机产品许可使用物资名录上的除外),清除污染源,防止农事活动中的面源污染。与常规农业园地交界处,应建设10.0m左右的植物缓冲带,以自然山地、河流、自然植被、人工树林或作物等作隔离。隔离带上栽培的植物,要达到有机要求;对基地周围原有植物要保护,植物较少的地方,要栽培防护林带。此外,对不适宜种茶的地块,应规划成绿肥专用地。

  3.1品种选择及茶苗栽植选用川茶、黄金芽、蒙选9号、名山131、安吉白茶等品种,要适当错开品种的开园日期,避免集中开园。根据地形采用拉线单行或双行条植,横山定植。选择在每年的11月份和3月份晴好天气栽植茶苗,及时浇一次定根水;新植基地缺株的,要及时补植,补植后要浇定根水,及时增施苗肥提苗,争取赶上早植茶树,形成较为整齐茶棚。

  3.2生产管理技术1)新建及幼龄茶树管理。新建时,栽植行要深翻土壤,一般在60cm左右,每公顷压绿肥、农家肥或有机肥15.0~30.0t,配施复合肥3.0~4.5t。栽植行要求平整,土壤疏松较细,无5cm以上的石块及硬土块;高于梯面5cm,要牵线栽直。幼龄茶树在苗期(投产前三年),要加强肥水管理,分别在3、7、8月份,适时选择施用有机肥料或有机产品目录中许可使用的肥料,用肥量可以根据地力来适当选择,全年施用每公顷15.0t左右,以促进茶苗快速生长,并快速形成丰产型树冠。对幼龄茶树,要按照不同品种的分枝特性结合生长情况进行定型修剪。茶苗移栽成活后,应根据实际生长情况,选择进行定型修剪,留下3~4片线cm处剪去顶芽;当腋芽生长到1芽4、5叶,枝条达到成熟时,保留2~3片线叶,在夏季和秋季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留真叶分批次采摘,用采摘替代修剪来培养树冠。次年,根据茶树生长情况,继续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采养结合培养树冠,在该年冬季12月份再结合树势进行一次水平修剪,使茶苗保留30cm的高度,为来年投产培育密度较集中的采摘棚面。等茶树生长高度达到50~60cm时,在距离地面40~45cm处进行修剪,为以后继续培养树冠骨架和密集的采摘面打下基础。有效利用采摘和修剪技术,进行合理留养,控制树冠高度和树棚宽度,有助于培育茶树树冠旺盛的育芽能力,茶树进入旺产期后树高应该控制在70~80cm的高度,以便进行生产管理。2)土壤管理。新建基地要防止水土流失,陡坡地可因地制宜采用修筑梯台、横山开梯等高种植、合理密植的方式。在幼龄茶树行间间种绿肥、铺草覆盖土壤,开设截水沟和隔离沟,挖建沉沙凼和蓄水池等。茶树栽植后要加强幼苗茶树的管理,及时进行基地耕作。浅耕作业,要求把土壤疏松,清除杂草,消灭部分土壤病虫,促进土壤熟化,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等;基地深耕要因地制宜,结合基地的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基地在生产管理过程中,一年要进行一次深耕作业。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深耕可在10月下旬~11月下旬进行,深度在20~30cm,并可结合施用有机肥和进行铺草作业。pH值低于4.5或高于6.5的土壤,需进行土壤改良。3)杂草和绿肥种植管理。在每年的5~6月和7~9月,进行两次除草,可使用机械或利用食草动物进行除草,也可铺草防治杂草,不能采用化学除草剂进行除草。茶树行间种植绿肥,只限于1~3年生幼龄茶树,新台刈改造的基地。丛栽式、成龄茶树要充分利用园边、沟边、梯坎等零星地角广泛科学种植绿。种植豆种作物做绿肥,可增加土壤固氮,配以施用有机磷肥,以磷增氮,但要及时收割,避免与茶争肥。

  3.3.4施肥管理基地禁用化学肥料,建议施用堆(沤)肥、畜禽粪便、海产品肥、油饼肥、腐殖质酸肥、种植绿肥、草肥、天然矿产品、有机叶面肥等。施用农家肥可先用一些无害化处理方法,包括生物处理法、堆制法腐熟。在12月~次年1月,茶树地上部分处于相对休眠状态,地下根系活跃,对基地土壤进行耕翻并且配合施基肥(肥料都要通过有机检测达标),适当补充矿物磷、钾肥。在3月、5月、8月,茶芽萌发前10d左右,及时追肥。施用速效性强的有机肥,或经过充分腐熟和无害化处理的堆肥、沤肥、粪肥等,施肥深度一般在15cm左右。

  3.3.5病虫害防治一是农业管理措施防治害虫。以采治虫,在3月~9月茶事结束期间,及时采摘,以减轻蚜虫、小绿叶蝉、茶附线螨等多种虫害。另外,中耕也是防治害虫的有效方法,中耕既可改善土壤通透性,又能促进茶树地下根系生长和土壤中微生物繁殖。同时,可调节基地小气候,进一步改善基地生态环境。二是生物防治。在3~9月,利用养德氏钝绥螨防治茶附线螨;也可利用有益的细菌、真菌、放射菌及其代谢产物防治病虫害。期间,要保护天敌的中间寄主和补充天敌营养,以及建设天敌繁殖基地。可采用在基地周围种植一些蜜源植物来为天敌昆虫补充营养。三是物理防治法。可采用人工捕杀,减轻茶毛虫、茶尺蠖、茶蚕、茶丽纹象甲等害虫危害;可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灯光诱杀、色板诱杀或异性性诱杀;也可以适当放养鸡、鸭、鹅等家禽进行自然捕食。基地应该保持通风透光良好,适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以减少病虫的危害。四是冬季封园管理。在每年茶季结束后的12月份,应将基地及其四周的枯枝落叶、杂草蒿杆进行集中深埋,同时,喷施45%石硫合剂封园,以减少病虫越冬基数,减轻来年害虫危害。

  4有机茶叶生产技术培训根据国家有机产品标准,在不同的季节,对茶农、田间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技术示范或通过召开专题讲座进行人员培训,使其掌握有关的生产技术。

  5建设有机产品追溯体系茶叶生产全过程应建立追溯档案和追溯机制,全程编制追溯码,做到一码追溯,确保茶叶的质量。6有机产品的认证有机产品的认定,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有机产品生产标准,进行有机认证来确定的。要对生产的环境和全年的生产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对生产基地的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进行检测,对生产的产品进行分批抽检,要达到国家标准后,才能确定为有机产品。前期还有三年的有机产品转换期,在此期间,要达到国家标准后,在第四年才能认证为有机产品。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地理意义上的“皖西”特指六安。在中国的四大茶区分布上,六安属于江北茶区。六安地区产茶历史悠久,六安茶最早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六安所产的茶叶中,绿茶类最多,其次是黄茶,也有部分生产红茶与黑茶。六安由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良好生态环境,孕育出众多优质好茶,其中六安瓜片享誉中外,获得了广大茶人的一致好评。在六安市茶叶产业的发展中,六安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在财政和人力的投入上不遗余力。茶产业是六安市的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也是山区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2020年,六安市拥有茶园面积50307hm2,茶叶产量达3.25万t,茶产业一产产值达35.03亿元,综合产值达126.70亿元。六安市现有从事茶叶种植50万人,茶叶加工8万人,茶叶销售人员5万人。受疫情和气候影响,全市茶叶生产较2019年呈现出早期高档绿茶产量下降,中档茶品质、产量、价格稍有提升,产销市场稳定,电商销售火爆的特点与变化。22020年茶产业主要工作与成效

  2.1加强良种选育,推进基地建设六安市2020年开展良种选育工作,保护茶园生态环境。新建、改建标准茶园,改造低产茶园,以提高茶园整体生产能力。2020年,六安市共搜集六安本土茶树种质资源196份,新增高标准良种茶园1247hm2,改造低产茶园2527hm2。

  2.2开展技术指导,提升从业水平在春茶生产期间,六安市印发《致全市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和广大茶农一封信》、《茶园春季管理技术要点》等技术培训资料,组织茶叶生产经营人员参加技术培训和电商运营培训。7月中旬,受连日强降雨的影响,六安市洪水灾害严重,市农业农村局下发茶叶灾后恢复生产方案,指导受灾户开展自救,修复毁坏茶园,加强茶园清沟排渍与防旱工作,加强水肥、病虫管理,尽快恢复茶树生机。同时加强加工车间、经营店面、仓库、保鲜库等受灾场所重建,提高茶叶生产应对不良气候的抵抗能力。

  2.3加强宣传推介,提高品牌影响力为了全方位多层次宣传展示六安好茶,六安市专题制作了一系列六安瓜片宣传资料,冠名了“六安瓜片号”高铁列车。自2001年开始,六安市已连续举办了18届六安瓜片茶文化节和13次茶叶手工炒制技能大赛。在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茶叶消费大市或地区,多次举办专场推介活动。2020年,六安市本级财政拿出专门预算,通过5个频道的黄金时段,对六安瓜片区域品牌集中宣传推介。9月,市政府与上海蒂芙特投资集团签署了安徽省国际茶业交易中心投资框架协议,拟在主城区安排20hm2土地,建设茶产业综合体,并成立了六安茶产业上海营销中心。10月,六安市成功举办了首届茶艺职业技能大赛,进一步营造茶文化氛围,加大茶叶品牌宣传力度。在宣传推介方面,舒城县、霍山县、金寨县等县区,同样积极举行各类茶事活动[1-2]。舒城县举行舒城小兰花采摘大赛、第十三届舒城小兰花系列名优茶评比和舒城小兰花包装大赛等活动,提升了茶叶生产者采摘舒城小兰花的技能、提高了茶叶加工包装水平和品牌影响力。霍山县举办“大美霍山生态好茶2020年扶贫助农网络开茶节”、“走进生态霍山,悦享黄茶情韵”—中国黄茶之乡·安徽霍山首届茶文化摄影大赛等活动,推动了霍山黄茶走出六安。金寨县在花石乡大湾村举办金寨县第四届六安瓜片手工制作技能大赛,较大提升了区域内茶叶生产水平和品牌影响力。

  2.4强化商标管理,进行品牌保护为规范六安瓜片生产经营,保障六安瓜片证明商标规范化使用,推进六安瓜片证明商标市场化管理,六安市完成了225家企业的六安瓜片证明商标使用许可证发放。加强霍山黄芽品牌的管理和保护,同时启用二维码管理,确保霍山黄茶产品的质量和信誉,对未授权或已授权却不按规定使用的商标使用者依法予以查处。着手金寨篮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证明商标,正在完成金寨篮茶工艺流程、产品理化指标检测分析、产品评审、申报材料等工作。

  2.5实施徽茶产业集群,弥补产业短板2020年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开展产业集群建设,六安市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裕安区、金安区5个县区被纳入徽茶产业集群实施地点,共实施11个项目,总投资达2150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支持4576万元。借助集群建设,六安市直击产业短板,着力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宣传、利益联结等方面,积极开展项目创建实施,延长产业链条。

  2.6引导产业带动,助力脱贫攻坚六安市结合产业发展,引导茶叶生产经营主体通过“扶贫车间”、“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联合+合作”、“大园区小业主”、“互联网+”、“三变”、“社会工商资本引领”、“休闲观光茶园”等多种扶贫带动模式,增加就业岗位,提升茶区贫困户经济收入,带动区域内农户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2.7茶产业带动脱贫攻坚典型案例2.7.1六安茶谷扶贫带动。在茶谷区域内大力发展休闲观光茶园,六安市开发建设茶叶博物馆、茶谷小镇、茶谷小院、茶谷小站等一批休闲农业项目,将一二三产业在自身内部融为一体,拓展茶叶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功能,实现融合发展。利用“九十里山水画廊”,金安区打造3333hm2大别山茶园。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结合茶叶主导产业,增设20余家农家乐和民宿,2020年观光游客达10万余人,茶谷区域内农户人均年增收1200元以上。

  2.7.2“联合+合作”带动。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头作用,突出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新型合作与利益联结关系,使联合体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安徽省抱儿钟秀茶业股份有限公司、霍山汉唐清茗茶叶有限公司牵头,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6家家庭农场共同组成霍山黄茶产业化联合体。该联合体在霍山县5个乡镇28个村建设367hm2优质高产高效安全黄茶生产示范基地,实施茶旅融合项目。投资5000万元建设黄茶初加工园区,引进智能化、清洁化全自动黄茶加工生产设备58台(套),建设金竹坪茶文化主题广场、茶文化体验中心、茶谷小站、茶谷小院等设施,目前霍山黄茶年产400t,带动当地3000户茶农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形成年产值10亿元左右的黄茶产业集群。

  3.1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六安市茶叶产品品种单一,茶叶原料以春茶为主,夏秋茶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茶类分布以绿茶为主,其他茶类主要有黄茶、黑茶和红茶。茶叶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仍然以低水平同质化加工为主。速溶茶、茶饮料、茶食品及其他衍生产品的开发严重不足,亟需进一步延长和拓宽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3.2品牌影响力有限六安市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整体影响力不够。六安瓜片属于“中国十大名茶”,在安徽省内尚有部分影响力和稳定受众群体,但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有限。霍山黄芽、舒城小兰花等区域公用品牌的影响力相比六安瓜片更低,需要提高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六安市拥有很多茶叶企业品牌,但对外知名度不高,茶叶品牌培育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3.3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在六安市的茶叶企业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茶企较少,缺少年产值5亿元以上的大型茶叶集团和骨干企业。茶叶龙头企业各自为阵,生产标准不尽一致,茶叶规模化、规范化生产不足,影响六安茶叶的整体形象和茶叶产业长远发展。同时,茶叶龙头企业与茶农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茶叶生产销售相关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之间分工协作机制不完善,带动农户增收能力较弱。

  3.4营销网络尚需完善大部分茶叶企业营销门店尚未走出安徽省,70%以上集中在省内,省外营销网点相对缺乏,在全国的茶叶市场占领的份额不足。同时,茶叶出口也是一大短板,2019年全市茶叶出口额仅为2亿元,不到一产生产总值的10%,亟需健全国内外茶叶营销网络[3]。目前大多数茶叶销售仍然是传统的销售模式,大多数茶叶经营者的线上销售渠方吉男等六安市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57道并不完全畅通,受到区域性的制约,特别在全国疫情大环境的影响下,茶叶线下市场消费难以持续带动[4]。3.5要素保障有待加强市县区财政每年设立的茶产业专项资金不足以保障产业化发展。茶园保险覆盖范围过小,茶农利益保障不足。茶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机械化、标准化管理存在难度。六安市各层级茶产业专业人才缺乏,产学研合作力度不够,科技人才力量薄弱,茶叶生产劳动力短缺,难以形成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专业人员结构网。茶叶经营主体在二、三产领域用地问题难以保障,建设用地和设施用地指标向茶产业倾斜有待加强。

  4.1稳定产业资金投入,保障产业发展按照六安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保持市本级茶产业投入不少于1000万元,县区财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茶产业发展资金用于支持茶产业发展,以保障产业化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各种类型的茶叶企业投入适当比例的研发升级资金,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4.2重点打造公用品牌,发挥带动效应对六安瓜片品牌进行细致分析和定位,制定详细、可行的品牌发展规划。塑造品牌文化形象,提升品牌内涵度[5]。建立原产地保护制度,开展春季茶叶生产经营专项检查,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六安瓜片提质增效工作,重点打造“六安瓜片”公用品牌。开展茶树品种选育、茶叶精深加工、茶叶新产品研发等科技攻关,推进六安瓜片茶树良种选育工作,建立一系列六安瓜片的栽培加工标准技术规程。树立六安瓜片核心产区的有机瓜片新形象,将六安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提高茶企和茶农的根本利益。利用六安瓜片已有的品牌优势,充分发挥六安瓜片品牌带动效应。

  4.3加快徽茶产业集群建设,重视协作交流深入实施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联合批准的徽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深化茶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茶产业体系。由六安市政府主导,加强以职能部门、科研院校、企业、农户等各茶叶相关主体之间的交流协作,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重视茶叶的标准化、清洁化、规范化生产加工,重视技术培训和推广,提升茶叶生产技术水平[6]。4.4开发茶文化旅游,促进茶乡振兴按照出台的《六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全市茶园高质高效建设的通知》(六政办秘[2021]63号)文件要求,3年内完成全市5个产茶县区建设有机茶园6667hm2,高标准茶园16667hm2、生态茶园28667hm2的目标任务,大力开展高质高效茶园建设。在生态茶园的基础上建设生态茶业观光园,集有机茶生产和旅游观光于一体,带动茶园之旅,促进茶乡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

  4.5加快茶叶重大项目落地,加强宣传推介配合推进安徽长三角一体化茶产业项目暨安徽茶叶交易中心招商项目落地实施,协调落实与国内其他龙头茶企的合作项目。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举办六安茶推介活动,广泛参加各地举办的各类茶叶推介活动,实施六安瓜片高铁列车冠名广告,全方面宣传推介六安茶叶,努力提高六安茶叶的影响力和公众知晓度。

  5未来展望近年来,六安市茶产业在各级关心重视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发展,并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未来的茶产业发展中,做好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保障工作。重视历史文化,放大传统技艺名片,打造新的品牌名片,讲好六安茶故事,以文化消费带动产品消费,以产品消费带动产业发展,用文化为茶产业赋能,丰厚魅力六安茶底色,推动六安茶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汉中市南郑区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是全国重点产茶区。脱贫攻坚以来,南郑区按照有利于实现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原则,明确茶产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在山区、丘陵重点扶持发展茶叶产业。为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全面提升茶叶产业机械化水平,区农机中心技术人员深入茶叶产销企业、种植户进行调查走访,总结南郑区茶叶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工作措施与建议。

  南郑区总面积约2809平方公里,耕地总资源68.6万亩,常用耕地面积45.3万亩。截至2020年底,全区茶园总面积达到23.25万亩,其中可采摘茶园面积18.3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4.5万亩,无性系良种比例达64.2%。全年茶叶总产量1.17万吨,总产值14.5亿元。重点产茶镇12个、村125个,种茶农户3.68万户,涉茶人口15.2万人。建有西北最大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培育良种母本园1000亩,引进部级茶树良种24个,年繁育良种茶苗6000万株。在保持绿茶为主导茶类的基础上,重点塑造南郑“汉中仙毫”核心区和“汉中红茶”研发地的优势地位。

  经区农机部门多年示范推广,南郑区茶叶生产机械种类已较为齐全,涉及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特别是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更加推动茶叶机械的推广应用。目前,陕西省已有4个大类4个小类9个茶叶机具品目列入补贴产品目录。截至2020年底,全区茶叶机械总量4219余台,其中茶叶加工机械2777台,茶树修剪机620台,采茶机322台,其他机械500台,茶叶加工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8%以上。

  1.茶园管理机械应用情况。茶叶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变,手工采茶向机械采茶过渡是当前茶叶发展的大趋势,机械采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功效,缓解劳动力紧张的局面。经试验,通过机械采摘、修剪的茶园,不但树冠平整,茶叶生长整齐,平均发芽率提高10%,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茶园病虫危害。区农机管理部门抓住有利时机,大力推广茶园中耕、除草、植保、修剪机、采茶等环节机械。截至2020年底,全区推广茶园微耕机400余台,机耕茶园4.2万亩;茶树修剪机620台,机修茶园13.3万亩;单人采茶机322台,机采茶园7.5万亩。茶园管理机械中发展应用最快的是采茶机和修剪机。

  2.茶叶加工机械应用情况。相对于茶园管理机械化发展来说,南郑区茶叶加工已实现机械化。茶叶加工机械主要有理条机、杀青机、压扁机、风选机、揉捻机、烘干(炒干)机、提香机、拣梗机、色选机、筛选机、输送机、茶叶包装机、茶叶加工成套设备、清洁化生产线年底,全区茶叶加工企业228家,加工机械总量2777台。全年加工汉中仙毫326吨,汉中炒青7957吨,汉中毛尖等中档茶2664吨,汉中红茶168吨,黑毛茶554吨,已形成绿茶、红茶、黑茶等茶产品品类,朝着优质、特色、多元方向发展。

  1.茶叶生产基础薄弱,茶园管理机械化水平低。一是茶园以农户承包山地为主,种植分散、间作面积大,品种老化的茶园还有相当比例,加上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茶园生产得不到有效管理,茶园质量和产量受到了明显影响。二是地形复杂,地块小,坡度大,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农业机械在茶园生产中使用。三是茶叶植保机械以手动、电动喷雾器为主,效率低下。这种喷雾器价格低廉、重量轻、结构简单、便于操作、维修保养成本低而且方便,但依靠人工作业,作业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喷洒剂量出现难以精确控制等问题,进而造成喷洒农药剂量不均匀,造成农药浪费,植保效果差,进而影响茶叶品质。

  2.初制茶厂技术改造缓慢,影响茶叶质量提升。一是部分初制茶厂厂房简陋,周边环境差,加工机械陈旧,一些已严重破损,但仍在使用。二是加工设备功能单一,杀青、揉捻、理条等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连续生产。三是精深加工、产品多元化开发跟不上市场需求,加工企业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色选机等先进实用机具价格高,加工企业购置积极性不高。

  1.加强认识,政府引导。引导茶叶生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茶叶产业,以效益为目的积极推广农业机械化。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的农业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等主体要充分认识到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能够把广大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农业机械化也是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2.加强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由区农机部门牵头,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经营主体为支撑,加强新型机具的推广宣传,深入实地开展现场展示,让农户了解先进农机具的可靠性、适用性,消除农户的顾虑,推动茶叶生产机械化,指导农机具生产企业研发适用、先进的茶叶机械。

  3.对茶园进行宜机化改造。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治理和农田宜机化要求,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改善农机作业条件,重点支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快补齐农业机械化基础条件的短板。当前,南郑区茶园大部分在丘陵山区,多为依山势种植,地形复杂,机耕道路差,区农业农村部门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对茶园进行宜机化改造,强化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提升茶叶产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4.制定完善茶叶生产技术规程。一是按照“宜机化”改造要求,制定标准化茶园建设标准,按标准加大低产、老龄茶园改造力度,配套茶园主干道、机耕道、排灌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区农机部门与区茶叶技术推广部门紧密配合,加快制定茶园管理机械、茶叶加工机械等相关操作规程,规范茶叶生产机械的操作行为,指导茶叶机械化安全生产;三是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无性系茶树具有品种优良、发芽一致、芽叶整齐等特点,在茶树成园后十分适合机械化采摘和加工。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茶叶生产薄弱环节机具,区政府应出台适当的地方补贴政策,引导茶叶生产主体将层次较为低端、老旧机具设备更新换代。在茶园管理机械方面,以修剪、采摘为主,向除草、中耕、施肥、植保、运输等环节延伸拓展。在茶叶加工方面,积极引进推广现代化、清洁化、连续化茶叶加工生产线,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

上一篇:茶叶生产NG体育关于茶叶生产的所有信息 下一篇:茶叶精制厂生产流程-茶NG体育叶精加工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