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G体育茶叶产业范文10篇

  我县是浙江省的产茶重点县,茶叶也是我县农村经济的传统骨干产业,产茶历史悠久,鸠坑茶唐代既为贡品,我县也是国家“十大茶种”之一“鸠坑种”的原产地。我县所产茶叶品质优异,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良好声誉,是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县有茶园面积14.5万亩,其中采摘茶园面积12万亩,2004年全县茶叶产值实现2.69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年茶叶收入达到690元。茶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15.8%,茶叶产业真正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县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

  2004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积极把杭州创建成为中国茶叶展示中心、茶叶信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茶叶贸易中心、茶文化中心和茶旅游中心。我县是杭州的后花园,也是杭州地区最大的产茶县,茶园面积占杭州市的32.4%,产量、产值分别占杭州的12.4%和26.4%,在实施“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中,我县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应积极响应和主动接轨这一战略,充分发挥我县茶业资源优势和千岛湖生态环境、旅游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产销规模,积极实施“千岛玉叶”品牌战略,努力引进培育茶加工企业,拉长茶产业链,强化千岛湖鸠坑茶文化宣传,开发茶叶生态观光游,把我县建设成为杭州茶都的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真正实现“杭为茶都,淳为茶乡”。

  1.确立新战略“杭为茶都、淳为茶乡”这一战略的提出和付诸实施,需要有新的理念、新的机制、新的措施、新的探索,可谓任重而道远。一要统一思想,营造氛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全县上下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茶叶协会要围绕打造“淳安茶乡”这一目标,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积极做好全面接轨杭州“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的准备,综合各方力量,不仅要做好茶产业领域的文章,还要在旅游、文化、休闲、市场等诸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充分营造“茶乡”氛围;二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深入调查研究、专家研讨的基础上,对涉及茶乡打造的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首先要全面规划,茶乡的打造,不仅涉及茶产业的发展,还包含茶工业、茶旅游、茶文化等诸多方面,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经贸、宣传等多个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其次要科学规划,合理划分茶园基地、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的重点区域,对产茶自然环境优越、生产基础扎实的区域实施重点扶持,在城镇、旅游设施建设进程中,应充分考虑茶馆、茶休闲购物等茶叶休闲区的规划,同时,利用我县一流的生态旅游环境和茶文化遗存,科学规划好1~2条茶业旅游线路;第三要建立健全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强化规划的强制性、严肃性和一贯性;三要强化领导,协调发展。“接轨杭州茶都、打造淳安茶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以县委、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农办、农业、供销、旅游、城建、计划、文化、财政、茶协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设各部门经办人员组成的工作协调小组,对茶原料基地、茶加工基地、茶旅游基地、茶研发基地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工作做好协调,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夯实茶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没有规模就没有希望。一要继续扩大无性系良种茶的发展。无性系良种在名茶生产中发挥的效益已日益凸现。通过发展,力争使良种茶园所占的比例五年后增至60%。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强化新建基地的标准化,品种选择上要合理搭配,注重早生与高质的协调格局;二要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我县茶园总面积14万亩,其中经省级认定的无公害茶园7.1万亩,获得有机茶认证的茶园近千亩。因自然条件、培管水平的差异,尚有2万亩地势环境较好的茶园处于荒芜和半荒芜状态,急需对这些茶园进行改造,提升茶园基础水平。同时强化无公害、绿色、有机茶认证;三要全面推进茶厂的优化改造。利用浙江省实施茶厂优化改造项目的契机,积极开展我县的茶厂优化改造工程。整合现有资源,鼓励扶持有条件的茶叶生产大户进行茶叶加工厂无公害标准建设和改造。并通过标准化加工厂的示范带动,推动我县茶叶生产的无公害标准化进程,培育茶叶加工大户和企业。

  3.强化茶开发一是强化普通茶类的多种类开发。在全面提升千岛玉叶、千岛湖银针、鸠坑毛尖等现有名茶质量的基础上,并积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适时地进行适合机采名茶的开发,以实现全面应用机械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名茶质量,增加茶叶生产效益;二是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千岛湖的知名度、优质的一级水体、“工业兴县”的浓厚氛围,依托鼓山、坪山等工业园区等载体,积极引进、扶持有实力的企业进行蒸青茶、花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方面的茶叶深加工开发,拉长茶叶产业链,提高茶叶原料的利用率,促进茶叶经济的增长;三是抓好地方特色茶开发。我县的黄金茶、苦丁茶很有开发潜力,要有意识地利用区域和山地资源优势,积极培植特色茶基地,创新开发机制,做足特色茶文章,提高山区茶农收入。

  4.加强茶研发首先要强化合作,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利用淳安县委、县政府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的契机,全面加强与在杭“国”字号茶叶科研、学术部门的交流与合作,依托我县丰富的茶叶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浓厚的文化积淀,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力争在茶叶生产、深加工利用等方面走在前列;其次,要健全茶叶科技推广网络。我县茶叶在这几年取得长足发展,离不开全县茶叶科技推广队伍为提高全县茶叶生产技术水平所做的努力。县财政要设立茶叶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茶叶新品种引进推广、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工新工艺研究、无公害技术示范等方面,确保茶叶科技推广的顺利实施,使茶农、经营者能有效地将先进科技应用于生产;三是要建立部级茶叶科技示范场。以县茶叶良种试验场为基础,以实施农业部项目“茶树良种科技示范场建设”为契机,切实增强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相应的生产、教学设备,将其建设成为部级的茶叶科技示范场,为全县茶叶科技的试验、示范、应用推广提供支持。

  5.激活茶贸易我县的茶产业是市场主导型的产业,要进一步激活茶贸易,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一要完善市场网络。抓好新千岛湖茶叶市场的建设,努力将之建设成为功能配套、设施齐全、管理规范集茶叶交易、茶叶休闲于一体的省内一流茶叶市场,全面提升市场的档次和品位。同时以此为基础,扶持乡镇产地市场、茶叶龙头企业的建设,加强管理,促进“企业+基地+农户”、“市场+订单+农户”经营模式的形成,搞活茶叶流通;二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与淳籍在外茶叶经营者和外地茶叶市场的联系,收集市场信息和营销经验。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广泛宣传,并在互联网上设立千岛湖茶的网站,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掌握可靠、及时的市场信息,更好地指导茶叶生产;三要鼓励经营者在外开设茶庄、门店。对在大中城市开设茶庄、门店,销售千岛湖茶的经营进行奖励扶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来宣传推销我县的茶叶,提高千岛湖茶的市场占有率。

  6.打造茶品牌品牌是一个产品能经久不衰的源泉,没有品牌的支撑,产业的发展很难健康长久,茶叶产业的发展,品牌的作用尤为明显。一是要统一思想,突出重点。“千岛玉叶”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历经十余年打造,已是浙江省著名商标,对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意义非凡,各乡镇、部门、企业要切实统一思想,集中力量打响“千岛玉叶”品牌,将之打造成为淳安的地方品牌、千岛湖茶的“金名片”和淳安的“蓝宝石”;二是要加大宣传促销。依托杭州茶都这一龙头,利用千岛湖的生态旅游优势,扩大宣传,积极促销。县财政应逐年增加茶叶品牌宣传资金,用于千岛湖茶的品牌宣传促销。利用各种机会在我县组织各种茶事活动,吸引外地客商、茶人、企业来淳,积极参与外地举办的茶事活动,加强交流,全面推介千岛湖茶;三是要强化品牌管理。要以茶叶产品推行QS认证为契机,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茶叶品牌、茶叶质量、茶叶包装的管理。

  茶叶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像绝大多数农产物无法逾越其“周期律”一样,我县茶叶产业曾经有起有落,几经沉浮。面临当时茶叶消费微弱的市场时机,我们必需审时度势,精确掌握茶叶产业发展的偏向。总体来看,我县茶叶产业比拟优势分明,发展时机与应战并存,只需我们抢抓时机,顺水推舟,茶叶产业大有可为。

  我县发展茶叶产业具有分明的优势。一是有天然前提优势。我县位于北纬25—30度茶叶优势产业带的中间区域和山脉与山脉的交汇处,千里沅江穿境而过,境内山峦堆叠,溪河很多,阳光足够,雨量充分,属亚热带季习尚候。均匀海拔420米,均匀气温16.6℃,冬无酷寒,夏无盛暑,空气潮湿,日夜温差大,加之五强溪库区影响,构成了多雾的小天气,是得天独厚的宜茶区域。全县丛林掩盖率达74%,茶叶主产区山青水秀,工场较少,情况无污染,空气清爽,在这种天然前提下发展的茶叶,内含物丰厚,质量超群。县域面积5852平方公里,是全省县级辖区地图面积最大的县,开拓茶园具有宽广的空间。二是有基本优势。我县产茶历史悠长,早在西晋就有历史记录,唐代列为朝庭贡茶。近年来,县委、县县政府把茶叶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大开拓力度,现已初步具有产业化的雏形。全县现有茶园面积3.8万亩,茶叶加工企业15家,加工机械500多台(套),个中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2家。由省茶叶公司和我县五强溪库区开拓投资公司结合组建的有机茶公司是当前怀化市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精制茶叶年加工才能达2000吨。2011年,全县茶叶总产量354吨,完成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三是有品牌优势。我县“碣滩贡茶”和“官庄毛尖”历为朝庭贡茶,享誉国内外。1972年,日本辅弼田中角荣辅弼访华,“碣滩贡茶”被指定为专用招待茶,获得了辅弼的高度赞誉,被称之为“中日友爱茶”。“碣滩贡茶”和“官庄毛尖”屡次在部级、省级名优茶评选中获金奖,“碣滩贡茶”曾被评为“湖南省名茶”。上一年以来,湖南沅陵碣滩有机茶公司开拓的“碣滩有机茶”,其产物经过了欧盟“IMO”和美国“NOP”有机茶认证,远销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域。

  我县发展茶叶产业时机与应战并存。一是市场前景喜人。茶叶具有保健、养颜、提神、冷静等多种成效,被人们称之“纯自然饮料”。近年来,吃茶之风日盛,全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域的30亿人有茶叶消费习气,茶饮料消费量以年均17.1%的速度增进,已名列世界三大饮料之首。我国是茶的故土,茶叶产量居世界第一,出口量居世界第二,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向。抢抓市场时机,近年来湘茶敏捷崛起。2011岁尾,全省茶叶面积到达140万亩,产量10万吨,茶业产值达35亿元,农业产值12亿元,个中茶叶出口达3万吨,创汇4000万美元,茶叶总出口量位居全国第二。从近年我县茶叶销售状况来看,所加工茶叶基本上销售一空,个中精制茶每斤最高售价达1000多元。随着国际国内茶叶市场的不时扩展,茶叶产业发展前景喜人。二是发展时机催人。2011年7月,省委、省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速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把茶叶作为我省重点产业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办法,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我县被列为全省重点扶持的17个茶叶优势区域县之一,这给我县茶叶产业带来了可贵的发展时机。特殊是茶叶出口量居全省首位的省茶叶公司加盟我县茶叶产业开拓,与我县五强溪库区开拓投资公司一起组建了湖南沅陵碣滩有机茶公司,兴修了年加工才能2000吨的精制茶厂,这给我县茶叶产业带来了愈加可贵的发展时机。三是发展情势逼人。当时,全国各地竞相发展茶叶产业,特殊是周边县市加速发展,对我县茶叶产业更是构成了威胁之势。据调查,“十二五”时期,长沙县方案每年投入财务资金3600万元扶持茶叶产业发展,力争到2012年全县茶叶面积到达10万亩,县外订单基地20万亩,茶叶加工年产值打破10亿元,茶园生态旅行年产值完成2亿元。桃源县方案到2012年茶叶面积打破10万亩、年产值10亿元、年创利税1亿元。县委、县县政府决定从2007年起每年拿出1500万元发展茶叶产业,延续五年不变,着力打造“中国黑茶之乡”。石门县方案建成10万亩茶叶基地,个中可采摘面积到达6万亩以上,着力打造“全国有机茶叶第一县”。周边县市茶叶产业日新月异,这给我县茶叶产业带来了严肃的应战。我们必需以“打造全省茶叶产业强县”为目的,奋勇赶上,加速开拓,如许才干在市场竞争得一席之地。

  近年来,我县茶叶产业发展较快,但与周边县市比拟,发展的步子依然迟缓,个中首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品牌不响。我县“碣滩贡茶”、“官庄毛尖”虽然有必然的知名度,但其品牌影响力远不如“君山银针”和“古丈毛尖”等。湖南十台甫茶,我县“碣滩”和“官庄”均榜上无名。究其缘由,首要是品牌杂。当前,我县茶叶品牌有“碣滩皇后”、“碣滩有机茶”、“虎溪白毫”、“干发”、“官庄银峰”、“齐眉翠峰”、“军农翡翠”等10余种。茶叶品牌杂,而产量有限,难以构成品牌规划效应。还,分歧品牌之间很难防止恶性竞争,内讧严厉,愈加降低了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二)基地不大。近年来,因为投入有限,我县茶园开拓迟缓。据县茶叶办供应的数据,当前全县茶叶总面积3.8万亩,个中可采摘面积仅1.34万亩(实践能够低于1万亩)。这一规划与我省其它茶叶优势区域县比拟,存在较大差距。如,石门县现有茶叶面积8.7万亩、桃源县6.3万亩、县6.2万亩,连县域面积不到我县1/4的古丈县现有茶园面积4.6万亩,个中可采摘面积2.5万亩。2005年,我县因茶叶面积不到5万亩,错掉了列为全国重点产茶县的时机。还,我县茶园规划小,并且结构涣散。全县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茶园仅15个,个中集中连片800亩以上的茶园仅3个,全县至今没有一个上千亩的茶园,而桃源县茶庵铺镇现有茶园1万多亩,个中松阳坪村茶园面积近2000亩。

  (三)龙头不强。当前,我县虽有茶叶加工企业15家,但大多数企业由原集体茶场发展而来,普通是一场一厂,规划小,设备陈腐,生产才能低,技能力气弱,只能进行茶叶粗加工,竞争力不强。当前,我县最大的茶叶精加工企业——湖南沅陵碣滩有机茶公司,年生产才能2000吨,上一年完成产值仅1700多万元。这与我省其它茶叶优势区域县比拟,差距更大。如,桃源县丰年产值过4000万元的茶叶加工企业4家,个中湖南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拥有基地1.2万亩、营销网点6000多家,上一年完成产值1.2亿元;腾琼野茶王茶业公司拥有基地1.05万亩,年产值6000多万元。上一年的“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排行榜上,湖南有长沙市开福区猴王、益阳市资阳区三益、湘阴县兰岭、长沙县湘丰、长沙县金井、桃源县怡清源、长沙县长春、临湘县永巨、桃源县古洞春等9家县级茶叶企业,我县榜上无名。

  (四)种类不优。我县是茶叶原产地之一,但过因由于对茶叶优秀种类的研发、引进与推行力度不够,当前全县良种茶栽种面积仅0.55万亩,无性系良种面积仅0.3万亩,个中白毫早758亩、桃源大叶700亩、福鼎大白745亩、楮叶齐588亩、福云六号225亩,仅占总面积的8%左右,远远低于省委、省县政府提出的茶叶优势区域县无性系良种普及率70%的要求。全县有2万多亩茶树系上世纪90年月以前集体所造,树势老化,产量极低,局部茶园甚至因不足培管而荒凉。

  围绕“打造全省茶叶产业强县”这一目的,当时我县必需切实依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着力推进茶叶产业“五化”历程。

  (一)突出整合品牌,推进茶叶产业品牌化。针对我县茶叶品牌杂的近况,燃眉之急要整合品牌,打响品牌。从历史和实际状况来看,我县茶叶当前应主打“碣滩”、“官庄”两大品牌,整合的途径可采取“两步还走”的方法:第一步,县县政府收买“碣滩茶”和“官庄茶”两个通俗商标。据调查,“碣滩茶”通俗商标曾被四川省一家公司抢注,县移民局破费了5万元从四川省购回,现由五强溪库区投资公司拥有,答应碣滩有机茶公司运用;“官庄茶”通俗商标由官庄镇企业办注册拥有。借鉴浏阳市整合花炮品牌的经历,县县政府可采取出资或行政手段方法对这两个通俗商标进行收买,交由“县茶叶办”统一治理,依照“对等、自愿”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技能”的准则,对符合前提的请求者受权答应运用,对不符合前提者,严禁运用,逐渐整合我县茶叶品牌。第二步,请求注册“碣滩茶”和“官庄茶”地舆标记商标。原产地地舆标记商标是特定产物起原的标记,既是对历史文明品牌的一种维护,又是扩展品牌影响力的一种有用路子。当前,各地竞相注册特征产业地舆标记商标,像浏阳花炮、祁东黄花、临武鸭等就是个中成功的类型。依据《商标法》规则,请求注册地舆标记商标,公示期为3年。因而,在收买通俗商标的还,县县政府要同步请求注册“碣滩茶”和“官庄茶”两个地舆标记商标,注册成功后交由“县茶叶办”统一治理,答应运用,最终把我县茶叶整组成两大品牌。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充分应用农博会、食物节、龙舟节等节会活动以及各类新闻媒体,重点推介“碣滩茶”和“官庄茶”品牌。要充分发掘我县茶文明的丰厚内在,做好茶与旅行结合文章,开展富有特征的茶文明活动,扩展“碣滩茶”和“官庄茶”的影响。要积极争创“湖南省有名商标”,力争在3—5年内使“碣滩茶”和“官庄茶”两个品牌成为“湖南省有名商标”,个中一个品牌挤身“全省十台甫茶”之列。

  (二)突出强大基地,推进茶叶产业规划化。基地巨细决定产业规划的巨细。加速发展我县茶叶产业,必需突出强大基地规划。一是要加速老茶园革新。据测算,对老茶园执行“低改”或“品改”,每亩大约只需投入资金1000元或1800元,且2至3年即可产茶,投入少,奏效快。因而,强大我县茶园基地规划最快捷而有用的路子就是加速对现有2万多亩老茶园的革新。依照分期分批的准则,要力争“十二五”期末完成对老茶园的“低改”或“品改”任务。二是要加速新茶园开拓。依照“优化结构,相对集中”的准则,重点在太常、北溶、肖家桥、陈家滩、清浪、五强溪、借母溪、官庄、马底驿、楠木铺等宜茶乡镇,扶持种茶专业村和种茶大户,集中连片开拓优质茶园基地,力争“十二五”期末我县茶叶基地上积打破5万亩,个中可采摘面积到达3万亩以上。当时,要着重抓好太常乡1000亩茶园开拓。还,要积极鼓舞企业大力发展县外订单基地,整合周边资源,强大基地规划。三是要坚持多元投入机制。重点指导龙头企业加大对基地建立的投入。大力履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营形式,鼓舞企业采取结合、租赁、收买、兼并等多种方法,加速新茶园开拓和老茶园革新。今后,凡茶叶加工企业每年每加工1吨茶叶,必需按有机茶园的规范,自建或经过现金、以物抵资等方法有偿扶持农户建立1亩新茶园,逐渐强大企业原料基地。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集中运用扶贫开拓、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拓、移民后扶、林业建立、湘西开拓等项目资金和财务贴息借款,重点用于茶园基地开拓。加大县级财务投入。采取以奖方法,从工业发展基金(每年县级财务收入新增局部的5%)中提取必然资金,对新扩建良种茶园和种茶大户赐与恰当奖励,指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基地建立的投入。

  (三)突出培养龙头,推进茶叶产业集约化。培养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依照“扶持、整合、引进”相结合的准则,要加速培养我县茶叶深加工龙头企业。一是要重点扶持现有规划企业。采取税费减免、协助争夺项目资金、县政府贴息借款和优化发展情况等方法,重点扶持现有规划以上茶叶加工企业上层次、上程度。当时,要重点支撑湖南沅陵碣滩有机茶公司发展强大基地规划,使之尽快做大做强,切实发扬对我县茶叶产业开拓的带举措用。二是要加速整合现有散小企业。经过资产并购、品牌协作、技能入股等方式,要积极指导县内散小的茶叶加工企业结合重组,强大实力,扩展规划。当前,官庄茶叶加工企业的整合已获得了必然的发展,干发茶业、银峰茶厂等4家企业结合组建了官庄茶业有限公司。今后,要进一步理顺其内部治理体系体例,加强结合的严密度,真正打形成官庄茶业的“龙头”。借鉴官庄茶业整合的经历,碣滩茶也要加速整合措施。三是要引资兴办茶叶加工企业。充分应用我县茶叶产业基本、品牌等优势,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省表里知名茶叶企业来我县建厂进行茶叶深加工。“十二五“期末,要力争全县年产值超越1000万元的茶叶加工企业到达4家以上,个中1家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茶叶质量安全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在茶叶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的状态之下,要从茶叶的外观和内在品质进行认识和理解,这主要是指茶叶商品的自身属性、使用价值、营养成分、颜色、口感、加工及包装等方面的内容。从茶叶的安全危害因素来看,主要是指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融污染对于茶叶生产和加工的危害和影响。从茶叶质量安全的角度来看,可以对安全茶叶进行如下分类:(1)无公害茶叶。这主要是依据特定的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的茶叶,在无公害的生产环境之中可以使各种农药残留、重金属及有害微生物控制在标准之内,符合食品安全要求。(2)绿色食品茶。这是由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的绿色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茶叶,并分为A级和AA级的绿色食品茶。(3)有机茶。这是指在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产调节剂、添加剂的生产过程中,没有任何污染的茶叶,并由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合格的茶叶。

  2.1农村茶叶产业质量安全问题治理机制不完善。农村茶叶生产产区是茶叶质量安全事件的源头,由于在部分农村茶叶生产产地之中缺乏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这就使其缺乏应有的质量监督和管理,显示出农村茶叶产业质量安全问题治理机构不够完善的问题。2.2环境污染对农村茶叶产业的质量安全影响。在我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之中,存在工业废气、废渣、废弃物不合理排放的问题,使农村茶叶产业园遭受严重的污染,加之农用化学物质的施用,导致农村茶叶产业园的茶叶受到各种不良的污染。同时,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也对农村茶叶生产基地造成了影响,导致农村茶园的土壤含有超标的铅含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茶叶生产的质量和安全。2.3农村茶叶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缺失。部分农村茶叶生产经营者大多仅关注自身的茶叶生产量和销售量,而缺乏茶叶生产经营必备的卫生知识、道德意识,在不具有完善的茶叶生产和加工的前提下,进行茶叶的生产、加工,有的还甚至在茶叶加工中滥用食品级添加剂,导致茶叶生产质量安全存在较大的问题。还有一些农村茶叶生产经营者在茶叶种植的过程中不了解农药化肥的使用标准,致使茶叶产品中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现象,加之缺乏科学的茶叶标准化生产知识和检测能力,这就使农村茶叶生产加工过程存在较大的质量安全问题。2.4对农村茶叶质量监管存在缺失。在对农村茶叶生产加工进行监管的过程中,还仍旧采用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各部门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农业、工商、行政、质监、卫生、环保、外贸等部门处于“多头管理、无人负责”的现象,导致农村茶叶质量监管存在较大的缺失,降低了对农村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无法彻底解决农村茶叶生产加工中的质量安全问题。2.5社会民众的参与度不足。在对茶叶产业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社会民众缺乏应有的参与意识,没有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对于茶叶生产经营加工中出现的违法现象没有充分关注,显现出社会民众的维权意识淡薄的问题。同时,由于茶叶生产基地大多处于相对偏僻的山区之中,农民群众对于茶叶生产加工的质量安全意识相对淡薄,缺乏对茶叶产品的鉴别能力,这就使部分不法茶商有机可乘,以次充好。同时,社会民众维权成本较高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部分民众觉得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维权不值得,因而产生对茶叶生产加工中的质量安全问题熟视无睹的状态。

  3.1完善健全农村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治理机制。要转变之前“品种监管为辅、分段监管为主”的监督管理状态和模式,根据当前农村茶叶生产加工的现实情况,完善和健全农村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治理机制,组建食品统一管理的国家食品监督管理总局,探索适宜于当地的农村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机制,要将监管较为薄弱的微小农村茶叶经营户、茶叶电子商务企业作为质量安全问题治理的重点,实现街区与农村茶叶产区政府的联动治理,茶叶行业协会、第三方评审检测机构的协调治理。要加强农村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相关机制和内容,通过采用理化分析和感官审评两个方面,对农村茶叶生产加工进行检验和检测,准确有效地辨识可能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的农药残留、有害微生物污染、重金属超标等,并对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方面开展全面的审评,以较好地保证农村茶叶生产加工的品质和等级。3.2做好农村茶叶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管。要从公共管理的视域,由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对农村茶叶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管,联合工商、税务、卫生、质监等部门,建立无缝的农村茶叶生产经营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农村茶叶质量安全。市场要做好农村茶叶生产经营监管的相关消防器材的定期检查工作,并拟定农村茶叶生产经营监管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将茶叶生产经营中的质量安全问题控制在最小的范畴之内。工商、税务等部门要对农村茶叶生产经营流通的环节进行二次把关,确保农村茶叶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和完整性,确保农村茶叶生产企业的合法经营。质监部门也要做好农村茶叶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监督和检查工作,维护农村茶叶生产经营活动的良好秩序。卫生防疫部门则要做好对茶叶的包装设备材料的检查,确保茶叶的品质和质量;并要对茶叶生产经营人员进行定期体检,杜绝体检不合格人员进入到茶叶生产经营活动之中。茶叶行业协会要根据茶叶市场的实际情况,辅助茶叶质量安全主管部门实现对茶叶的理化检测和评审,利用茶叶行业协会的专业优势,定期开展茶叶质量安全、茶叶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的交流研讨会,由各茶学专家的行业经验提供指导,提升农村茶叶生产经营的科学现代化、机械化水平。政府则要加大对茶叶行业协会的发展支持,从购买公共服务、委托茶叶质量安全检测等方式,为茶叶行业协会提供更多的资金收入来源,以更好地实现对农村茶叶生产加工的技术指导和辅助。3.3提升社会民众参与农村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的积极性。要充分调动广大的社会民众参与到农村茶叶产业之中,加强对农村茶叶产业质量安全监管的关注度和积极性,具体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普及社会民众的茶叶常识。要加强对广大社会民众的茶叶常识宣传教育,通过“茶叶开放评审室”的宣传和推广,使更多的社会民众能够实现对茶叶的品鉴、比较,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增强民众的茶叶质量安全知识体验,进而实现自身的维权。(2)营造茶叶产业安全管理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力量和渠道,对农村茶叶产业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翔实、客观公正的报道和披露,可以较好地震慑各农村茶叶产业,规范农村茶叶产业企业的茶叶生产经营行为,产生良好的社会监督效应。

  综上所述,基于不断披露出来的农村茶叶产业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我们要从公共管理的视角进行剖析和认识,充分认识到农村茶叶产业质量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从政府、市场、社会民众等不同层面加强对农村茶叶产业的质量安全管理,形成农村茶叶产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多元化监管路径,较好地提升农村茶叶产业质量安全监管效果,推动我国茶叶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1]许咏梅.中国不同地区、城乡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比较研究[J].茶叶,2016,42(02):65-72.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线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自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名牌产品带动战略,黄冈市名优茶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农产品评比中,黄冈市茶叶获得2个金奖,3个银奖,在第五届“中荣杯”和第三届“中荣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有2只茶获特等奖,5只茶获一等奖。在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带动下,名优茶生产始终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名优茶已成为黄冈茶农增收的主要来源,从而也终结了黄冈茶叶“有茶无名”的历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显突出。近年来,黄冈市重点培育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引资等多元化方式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加工厂,引进国内先进的清洁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线,从而实现了茶叶生产的规模化和加工标准化,初步形成茶叶产业化格局,提高了茶叶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在黄冈茶农中普遍存在的“户户冒烟,家家炒茶,分散经营”的小作坊现象。

  近几年黄冈茶叶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茶园分散在农户手中经营管理,导致规模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已初步建立了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联合的紧密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仍较弱,各企业在价格上的无序竞争普遍存在。2、茶叶市场竞争秩序不规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小茶叶加工企业为了一已私利,相互杀价,质价不符,以次充好,冒牌茶叶等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黄冈茶叶中尤以英山云雾茶最为著名,而市场上假冒的英山云雾茶更是比比皆是,使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严重扰乱了黄冈茶叶市场竞争秩序,影响了黄冈茶叶的声誉。

  黄冈茶叶尽管在几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和近几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均获得过好的奖项,但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低,品牌知名度低,茶叶加工中标准化意识差,无标生产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分散的茶园管理和小作坊茶叶加工方式,导致技术推广普及率低,获得“中茶杯”特等奖的茶叶藏在深闺,没有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真可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时黄冈市现有的投产茶园和近几年新植的茶园仍以群体品种为主,没有引进良种和当家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茶叶生产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针对黄冈茶叶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制订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主要有如下几点:

  黄冈茶叶生产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家家炒茶,户户卖茶,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社会服务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普及进度缓慢。同时以茶农个体为主参与市场流通,由于信息不灵而导致产销脱节,茶农承担风险大。所以全市茶农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搞好联合,鼓励企业承包,租赁茶园,扩大规模,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广大茶农就会在这种联合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管理的局面,要根据茶叶分散经营实际和生产季节性强、周期性长的特点,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对茶农采取课堂讲授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业务干部和茶农的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培训,使黄冈辖区内的英山县、麻城市、浠水县、武穴市等重点产茶县市基本达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从而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论文摘要: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线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自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名牌产品带动战略,黄冈市名优茶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农产品评比中,黄冈市茶叶获得2个金奖,3个银奖,在第五届“中荣杯”和第三届“中荣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有2只茶获特等奖,5只茶获一等奖。在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带动下,名优茶生产始终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名优茶已成为黄冈茶农增收的主要来源,从而也终结了黄冈茶叶“有茶无名”的历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显突出。近年来,黄冈市重点培育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引资等多元化方式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加工厂,引进国内先进的清洁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线,从而实现了茶叶生产的规模化和加工标准化,初步形成茶叶产业化格局,提高了茶叶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在黄冈茶农中普遍存在的“户户冒烟,家家炒茶,分散经营”的小作坊现象。

  近几年黄冈茶叶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茶园分散在农户手中经营管理,导致规模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已初步建立了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联合的紧密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仍较弱,各企业在价格上的无序竞争普遍存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小茶叶加工企业为了一已私利,相互杀价,质价不符,以次充好,冒牌茶叶等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黄冈茶叶中尤以英山云雾茶最为著名,而市场上假冒的英山云雾茶更是比比皆是,使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严重扰乱了黄冈茶叶市场竞争秩序,影响了黄冈茶叶的声誉。

  黄冈茶叶尽管在几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和近几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均获得过好的奖项,但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低,品牌知名度低,茶叶加工中标准化意识差,无标生产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分散的茶园管理和小作坊茶叶加工方式,导致技术推广普及率低,获得“中茶杯”特等奖的茶叶藏在深闺,没有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真可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时黄冈市现有的投产茶园和近几年新植的茶园仍以群体品种为主,没有引进良种和当家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茶叶生产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针对黄冈茶叶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制订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主要有如下几点:

  黄冈茶叶生产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家家炒茶,户户卖茶,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社会服务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普及进度缓慢。同时以茶农个体为主参与市场流通,由于信息不灵而导致产销脱节,茶农承担风险大。所以全市茶农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搞好联合,鼓励企业承包,租赁茶园,扩大规模,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广大茶农就会在这种联合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管理的局面,要根据茶叶分散经营实际和生产季节性强、周期性长的特点,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对茶农采取课堂讲授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业务干部和茶农的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培训,使黄冈辖区内的英山县、麻城市、浠水县、武穴市等重点产茶县市基本达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从而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一)指导思想。围绕建设茶叶大县目标,坚持工业化、民营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以开发有机茶为主导,以改造生态茶园、提升基地档次为支撑,以开发国内、国际市场为方向,以培植品牌、壮大龙头企业为载体,以激活经营机制为动力,逐步实现茶叶发展产业化、经营机制民营化、产品开发精品化和市场拓展外向化。

  (二)目标任务。通过5年的努力,到年,全县茶叶基地规模稳定在18万亩,力争达到2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000万斤,其中名优茶400万斤,产业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培植一家年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打造1个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规模、产量、效益跻身全国茶叶产业领先行列。

  以海拔600—1000米内的北部、中部乡镇为重点区域,稳步发展茶叶基地面积。一是重点发展以为龙头的中西部低山二高山茶区,包括和等四个乡镇;二是重点发展以前进茶场为龙头的中东部低山二高山茶区,包括水坪、县河、新洲、兵营等四个乡镇;三是重点发展以为龙头的南部二高山、高山茶区,包括汇湾、鄂坪、泉溪、天宝、向坝等五个乡镇。

  到“十二五”末,水坪镇、汇湾乡两个乡镇的茶叶基地面积分别达到3.5万亩;乡三个乡镇茶叶基地面积分别达到2万亩以上。上述五个乡镇基地总面积达到1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70%,形成五个茶叶大乡大镇。

  一是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坚持走“集团+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理顺利益关系,理顺管理机制,实施“集团带茶场、品牌带全县、大场带小场”战略,积极稳妥地走自主发展壮大之路。加大对龙头企业帮扶服务力度,从政策、规费等方面予以优惠,从项目、科技研发上予以倾斜。、梅子垭两大龙头企业要真正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实力的省级茶叶龙头企业,收入都要达到五千万元以上的规模。

  二是发展壮大中小型茶场。现有的一批中小型茶场从提高自身的市场开拓能力、带动农户能力、产品生产能力着手,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创新运作方式,依托县内外茶叶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其逐步发展壮大,年收入要分别达到100万元以上。

  三是培养茶叶科技致富能人,带动140家小型茶场。通过培植茶叶产业致富带头人,培育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大户,应用科技,提高素质,在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方面下功夫,培养出一批茶叶乡土能人队伍,通过大队伍带动大产业。

  一是建立健全茶叶标准体系,加强茶叶科技培训。围绕名优绿茶加工技术,对生产技术人员和茶农进行强化培训,逐步完善加工工艺,全面提高名优茶制作水平。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围绕健康、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市场消费需求,坚持按照天然无公害的茶风味要求,全面推行生产管理、采摘、加工、出厂检验、包装销售标准,提高全县茶叶品质和档次。三是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学习借鉴先进生产加工技术,促进产品质量的提档升级。四是更新配套加工设备。一方面改造落后陈旧的加工方法和机械设备,进一步改善加工条件,建立符合食品卫生标准要求的现代茶叶加工企业;另一方面做好新增采摘茶园的加工设施的配套工作,确保新增采摘茶园采摘能加工、加工有设备,推进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全过程实施标准化。五是在茶叶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引进上,今后每年县级财政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引进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和技术,重点支持推广茶叶新产品开发、标准化技术推广、无性系良种的选育、无公害生产技术应用。

  进一步充实“龙峰”品牌的内涵,在经营品牌和龙头企业支撑上下真功夫。围绕打造“龙峰”的优势品牌,逐步理顺企业、茶场、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通过龙头带动基地、茶场带动农户,充分发挥茶叶产业带动农民致富的作用。县内茶叶品牌逐步统一到“龙峰”品牌上来,形成合力闯市场,联营联合增效益。强化龙峰茶品牌的标准化工作,逐步达到生产加工工艺一致,茶叶外形一致,品质口感一致,品牌标识一致,店面形象一致,全面提高品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变“经营产品”为“经营品牌”,利用网络、媒体、节会等载体,多渠道推介宣传龙峰品牌,提高知名度。

  按照“占领十堰市场、辐射周边市场、扩大湖北市场、拓展全国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市场营销策略,积极探索广告营销、节会展销、网络促销、连锁直销、销售等多种营销形式,大力开拓市场。一是逐步形成规模大、功能全、设施配套、辐射能力强的南大街茶叶贸易批发市场,使其成为鄂、渝、陕周边地区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坚持“先准入、后规范”的原则,引导茶商进市交易,营造公平、安全、守信的市场环境,确保茶商合法权益。二是在十堰增设营销门店,巩固茶的主导地位,同时积极在武汉、陕西、重庆、北京等地强化营销措施,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使茶逐步走向省城,走向京城,走向全国各大城市,不断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三是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扩大茶叶出口,抢占国际茶叶大市场。

  茶叶基地管理是建设茶叶大县的重要内容,加强幼龄茶园管理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坚持建管并重,切实转变重建轻管的问题。鼓励茶园经营权有序流转,并向种茶能手、大户集中。在水坪、汇湾、县河、新洲、兵营、龙坝、鄂坪等主产乡镇,每个乡镇选择1个村,兴办幼龄茶园管理示范村,制订完善的实施细则,力求做到五个到位,即:茶园分户经营机制到位、退耕还林政策享受与管护义务落实到位、技术服务落实到位、茶园管理措施到位、配套建设逐步到位。通过检查验收,对达标的示范村适当予以奖励。通过3-5年的努力,促成全县幼龄茶园采摘见收,从而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幼龄茶园管理见效。

  茶叶产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全县幼龄园面积大,需要投入多,必须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捆绑使用茶叶项目资金,用于支持茶叶产业发展。全县各级各部门要全面落实茶叶产业的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把茶叶产业的投入放在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要把落实茶叶产业的扶持资金纳入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县政府每年投入一定资金支持茶叶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品牌开发、基地建设的种苗资金、幼龄茶园管理、加工设备及新技术引进推广与科技创新。退耕还林指标优先安排茶叶基地,新建茶园县政府扶持良种。重点龙头企业用于加工车间和设备配套等固定资产投入的银行贷款落实财政贴息扶持政策。重视支持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引进推广,支持品牌开发,对获得国家名牌产品、湖北名牌产品及通过有关认证的企业按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坚持以民营化为基本取向,调整现有茶场所有制结构,按照因企制宜和确保国有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宜股则股、宜卖则卖、宜并则并,通过扶持一批、拍卖一批、改制一批,对各类茶场进行民营化改造。打破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广泛吸收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投资参与茶叶产业的开发,鼓励民营业主投资发展茶叶生产加工经营,多渠道引进外资或合资联合开发,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变政府投入方式,实行规划控制,先做事,后验收,落实以奖代补政策。全面推行茶园“分户承包、分户经营”的经营机制,把茶园经营权完全下放给茶农,与农户签订承包经营合同,明确其责、权、利,经营权一定三十年不变,以此调动农户生产经营积极性。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茶园承包经营权向大户集中,培植一批茶叶种植经营大户,最大限度地激发产业活力。

  论文摘要: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线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自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名牌产品带动战略,黄冈市名优茶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农产品评比中,黄冈市茶叶获得2个金奖,3个银奖,在第五届“中荣杯”和第三届“中荣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有2只茶获特等奖,5只茶获一等奖。在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带动下,名优茶生产始终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名优茶已成为黄冈茶农增收的主要来源,从而也终结了黄冈茶叶“有茶无名”的历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显突出。近年来,黄冈市重点培育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引资等多元化方式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加工厂,引进国内先进的清洁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线,从而实现了茶叶生产的规模化和加工标准化,初步形成茶叶产业化格局,提高了茶叶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在黄冈茶农中普遍存在的“户户冒烟,家家炒茶,分散经营”的小作坊现象。

  近几年黄冈茶叶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茶园分散在农户手中经营管理,导致规模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已初步建立了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联合的紧密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仍较弱,各企业在价格上的无序竞争普遍存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小茶叶加工企业为了一已私利,相互杀价,质价不符,以次充好,冒牌茶叶等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黄冈茶叶中尤以英山云雾茶最为著名,而市场上假冒的英山云雾茶更是比比皆是,使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严重扰乱了黄冈茶叶市场竞争秩序,影响了黄冈茶叶的声誉。

  黄冈茶叶尽管在几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和近几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均获得过好的奖项,但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低,品牌知名度低,茶叶加工中标准化意识差,无标生产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分散的茶园管理和小作坊茶叶加工方式,导致技术推广普及率低,获得“中茶杯”特等奖的茶叶藏在深闺,没有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真可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时黄冈市现有的投产茶园和近几年新植的茶园仍以群体品种为主,没有引进良种和当家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茶叶生产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针对黄冈茶叶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制订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主要有如下几点:

  黄冈茶叶生产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家家炒茶,户户卖茶,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社会服务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普及进度缓慢。同时以茶农个体为主参与市场流通,由于信息不灵而导致产销脱节,茶农承担风险大。所以全市茶农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搞好联合,鼓励企业承包,租赁茶园,扩大规模,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广大茶农就会在这种联合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管理的局面,要根据茶叶分散经营实际和生产季节性强、周期性长的特点,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对茶农采取课堂讲授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业务干部和茶农的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培训,使黄冈辖区内的英山县、麻城市、浠水县、武穴市等重点产茶县市基本达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从而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论文摘要:黄冈市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目前存在茶叶总规模大,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等问题。本文主要就黄冈市茶叶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经验总结。

  茶叶是黄冈市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已成为黄冈市当前效益农业的主要发展支柱产业。具有显著特色和地域优势的黄冈茶产业已成为黄冈市部分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认线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发展黄冈市茶叶经济已迫在眉睫。

  黄冈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无霜期长,适合茶树生长。黄冈市产茶历史悠久,在唐代黄冈就有宫廷贡品茶,宋代朝廷在蕲州就设有专营茶叶的机构。改革开放以后,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发展茶叶经济,现在黄冈市七县二市一区均产茶叶,茶园面积共计30万亩,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人员达50余万人,茶叶总产量6500吨,总产值5亿元。今天,黄冈市正发展成为湖北乃至全国的主要茶叶生产区之一。

  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导的农业生产体制下,黄冈市的茶叶产业资源被分配到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几千余家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80%从事生产的茶叶企业,茶园面积在500亩以下,产值在10万元以下,有近一半面积的茶园在农户手中,从事加工的茶叶企业平均年生产能力在1000公斤以下,销售以个体户零售为主,经营分散,缺乏具有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茶叶企业。

  NG体育

  茶叶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入世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黄冈市茶叶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部分地方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农户”的管理运作模式,发展壮大了一批茶叶企业,使他们生产的茶叶占据了黄冈30%以上的市场份额,主导着黄冈市高档茶叶的生产消费市场。尽管如此,黄冈茶叶企业的发展仍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80%以上的茶叶企业的生产销售人员是以农村务农的农民为主,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缺乏技术骨干,难以接触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管理粗放,产品技术含量低,故导致黄冈茶叶在低附加值产业链上徘徊。

  自改革开放以来,黄冈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名牌产品带动战略,黄冈市名优茶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1995年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农产品评比中,黄冈市茶叶获得2个金奖,3个银奖,在第五届“中荣杯”和第三届“中荣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有2只茶获特等奖,5只茶获一等奖。在实施名牌产品战略的带动下,名优茶生产始终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名优茶已成为黄冈茶农增收的主要来源,从而也终结了黄冈茶叶“有茶无名”的历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显突出。近年来,黄冈市重点培育了一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引资等多元化方式建立茶叶生产基地和茶叶加工厂,引进国内先进的清洁化、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线,从而实现了茶叶生产的规模化和加工标准化,初步形成茶叶产业化格局,提高了茶叶经济效益,从根本上解决了在黄冈茶农中普遍存在的“户户冒烟,家家炒茶,分散经营”的小作坊现象。

  近几年黄冈茶叶生产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茶园分散在农户手中经营管理,导致规模化程度低,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不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之间已初步建立了松散的利益共同体,但联合的紧密度不够,辐射带动能力仍较弱,各企业在价格上的无序竞争普遍存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小茶叶加工企业为了一已私利,相互杀价,质价不符,以次充好,冒牌茶叶等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黄冈茶叶中尤以英山云雾茶最为著名,而市场上假冒的英山云雾茶更是比比皆是,使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严重扰乱了黄冈茶叶市场竞争秩序,影响了黄冈茶叶的声誉。

  黄冈茶叶尽管在几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和近几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均获得过好的奖项,但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低,品牌知名度低,茶叶加工中标准化意识差,无标生产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分散的茶园管理和小作坊茶叶加工方式,导致技术推广普及率低,获得“中茶杯”特等奖的茶叶藏在深闺,没有形成更好的经济效益,真可谓“好酒也怕巷子深”。同时黄冈市现有的投产茶园和近几年新植的茶园仍以群体品种为主,没有引进良种和当家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茶叶生产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针对黄冈茶叶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特制订出可持续发展对策,主要有如下几点:

  黄冈茶叶生产主要是农户分散经营,家家炒茶,户户卖茶,生产规模小,成本高,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社会服务化程度低,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普及进度缓慢。同时以茶农个体为主参与市场流通,由于信息不灵而导致产销脱节,茶农承担风险大。所以全市茶农应在自愿的基础上搞好联合,鼓励企业承包,租赁茶园,扩大规模,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广大茶农就会在这种联合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面对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管理的局面,要根据茶叶分散经营实际和生产季节性强、周期性长的特点,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对茶农采取课堂讲授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业务干部和茶农的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培训,使黄冈辖区内的英山县、麻城市、浠水县、武穴市等重点产茶县市基本达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从而促进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水平不断提高。

  *镇位于大瑶山腹地,是县城所在地,属山内乡镇。全镇下辖7个村民委2个社区和2个林场,共有53个自然屯,总人口1.7万人,全镇总面积299.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8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0.9%。*瑶族自治县种茶历史悠久,自唐代起就有了种茶的记载。清朝末年,瑶山的白牛茶和东温茶还被列为了皇室贡品,但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瑶山茶叶一直没有新的发展。1998年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的“一县两策,八块文章”的发展思路,重点抓茶叶林带的建设。为响应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号召,*镇充分挖掘本镇特有的自然环境条件,在长二、六段公路沿线,大力发动群众发展茶叶种植。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长二、六段、金田4500亩的茶叶林带,今年又在长二、六段发展种植了380亩茶叶,目前全镇茶叶种植面积达到了4880亩,占全县茶叶总面积11000亩的44.36%。茶叶给茶农带来了实惠,20*年仅茶叶一项农民人均增收70元。*镇的茶叶品质优良、无毒无公害,深受国内外人士的青睐,产品销往海内外。

  1、生态环境优势。*镇属南亚热带过度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温暖多雨,湿度大,雾气天多”,年平均气温17℃,七月平均气温为23.9℃,极端高温为32.6℃,出现气温零下的天气较少,年大于10℃的积温为5233.9℃,年日照时数为1268.6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824毫米,年雨季集中在4月中旬至9月中旬,辖区内相对湿度为83%左右,年蒸发量为1208毫米,立体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达90.9%,远离污染源,为茶叶优异天然品质的形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这种气候特点对茶叶的生长极为有利。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县生态环境优势将更加明显。

  2、高山品质优势。*镇长二、六段海拔均在800米以上,山高雾多,所生产的茶叶香高持久,茶味浓厚,倍受广大好茶人士的喜欢,尤其是清明前后所采摘的茶叶,茶嫩而清香,味道醇厚,品质极高,是我县茶叶产业的一大亮点。

  3、保护生态优势。茶树为常绿木本经济作物,只要连续培育管理,经济年限可达30多年,茶叶地发展有效地起到了保持水土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发展茶叶生产既能提高农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又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1、管理粗放,产量低,品质不高。由于茶农生活较贫困,所受教育比较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差,只注重茶叶的采收,而忽视施肥管理,使科学、高效的茶园管护方法难以推广。茶农种下茶苗后,由于缺少劳动力或其他原因,未能对所种茶叶进行施肥、除草、防病虫害等,管理很不到位,比较粗放,连最简单的“黄板”都没有,仍存在使用除草剂、高残留农药等现象,这不符合无公害茶叶和有机茶标准化生产的技术规程。管理不到位,导致了茶叶产量低,品质不优,无法上到高的档次,低产量低品质影响了茶叶产量也影响了茶叶的价格,给茶农增收也带来了一定的损失,也挫伤了群众发展茶叶种植的积极性。

  2、茶叶发展参差不齐,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由于政策引导的原因,群众发展茶叶起步晚,导致了我镇茶叶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加上地理环境的限制,茶叶种植分布于全镇的各村屯,除长二、六段、金田3个村委的村屯所种植的为优势茶品种外,其他村屯所种的茶叶品种多为甜茶叶和绞股兰茶,而且分布比较零星,没有形成成片发展,很难形成规模种植。目前虽然已初步形成了长二、六段、金田4500亩的茶叶林带,但规模还不够大,发展规模仍需进一步加强。

  3、茶叶企业规模小,茶厂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少行业龙头带动产业的发展。虽然我镇拥有茶叶加工厂5家,但规模都很小,且多数设备陈旧、老化,综合实力不强,产品开发欠缺,科技含量低,所加工出的茶叶品质多属中档水平,低档茶叶占到了50%,优势不明显,没有一家茶厂能形成行业龙头。

  4、茶叶品种比较单一,高品质茶叶少。*茶叶品种主要为至今还没有真正形成品牌茶叶的系列产品,市场上的茶叶名品乌龙、铁观音,由于技术跟不上,未能加工高品质茶叶。目前全镇的茶叶品种仅限于高山云雾茶、银针、毛峰、碧螺春、甜茶等,珍品较少,加上茶叶加工的技术、设备等因素的制约,所有茶厂生产的都是中低档的毛尖、毛峰等,虽然茶叶内质好,但外观、色泽上不了档次,因此市场价格低,总体竞争力不强,茶叶品质未能达到“龙井”的档次,在全国市场上的出名度不高,未能起到名牌效应。

  5、缺乏必需的茶叶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群众多为小学毕业,掌握茶叶种植、管理技术知识的能力比较低,目前能真正掌握茶叶种植、管理技术的村级技术人员还比较少。这使得茶叶遭到病虫害侵袭时,由于未能得到及时的处理,茶叶受到了损害,也给群众生产带来了负面影响。全镇乃至全县目前还没有一名茶叶专业毕业的技术人员,厂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茶叶生产管理及相关专业技术培训,茶厂的一线操作人员多是生产季节就地临时聘请的农民工,他们对茶叶生产加工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仅凭经验和习惯对初级茶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简单操作,先进实用的茶叶生产技术很难推广,茶叶产品质量也就很难得到提升。

  6、群众缺乏市场意识,思想比较闭塞。部分茶农对市场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茶叶价格是随着市场需要的变化和茶叶品质的好坏而变动的。茶叶价格有高的时候也有低的时候,茶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在价高时采茶积极性很高,在价低时部分茶农不愿采茶青去卖给茶厂,茶叶留在那不采就会变老,时间过了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群众的市场观念还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懂得市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能根据市场的需要发展茶叶生产,促进增收。

  7、茶厂间的无序竞争还比较严重。由于茶叶生产和加工起步晚,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在茶叶投产期时茶厂之间的无序竞争还比较严重。这影响了茶农采茶的积极性,也影响了茶叶的加工,阻碍了茶叶的发展。

  1、首先要确立*大瑶山茶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我县“打基础,兴产业,发展特色经济”的具体要求和农业农村工作总体思路,指导思想拟为:以茶农增收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财政增收、农民致富为目标,遵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商品生产基地、名牌茶叶产品、精深加工和茶资源开发带动上实行区城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加快茶叶生态资浑优势向绿色产业优势转化,以无公害茶叶、绿色食品茶开发全面带动有机茶生产,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大瑶山茶叶知名品牌,力争5年内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的重要产销基地之一。

  2、根据县茶叶产业今后发展的指导思想,政府要做好引导作用,提高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政府要做到“领跑人”的作用,充分认识到发展茶叶产业是提高我镇农民收入的一项比较有成效的途径之一,并把茶叶产业发展列入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茶叶发展当作支柱产业来抓。利用六段村茶叶示范基地的作用,辐射其他村屯的茶叶种植,充分调动群众种植茶叶的积极性,引导群众发展茶叶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种植。

  3、全面实施茶园标准化生产。实施有机茶标准化生产是我县茶叶产业的今后发展方向,我们要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要求,对全镇20*年以前的茶园面积全面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对今年新种的茶园全面实施有机茶标准化生产,重点建设标准化有机茶园、名优茶园示范基地,以此辐射带动广大茶农参与茶园标准化生产。

  4、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一是选送农业技术人员到桂林茶科所培训,提高茶叶生产建设队伍素质。二是加大镇干部的技术培训工作力度,把镇干部培养成为“三员”—宣传员、组织员、技术员,使广大干部成为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的生力军。三是抓好茶农的技术培训,聘请茶叶专家和茶叶技术人员对茶农进行茶叶种植和管护知识培训,引导茶农对原有的茶园区全部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要求进行整改,对今年新种的茶园按有机茶标准化生产规程进行培训,让新老茶园区的茶农全面了解、掌握无公害和有机茶生产的技术规程。同时给群众讲解有关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克服茶农的小农经济意识,组织群众到外地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的茶叶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群众种植茶叶的知识水平。

  5、优化茶叶品种,打造精品茶叶。不断提高茶园管理水平,改变茶树品种单一的局面。加强肥水管理,解决有机肥源问题是茶叶生产至关重要。茶树品种单一容易造成病虫害的大面积危害。品种单一、茶产品拼配性差,也不利于质量的提高,同时品种单一,造成茶产品品种少,抗市场风险下降,不利于新市场的开拓。因而我们要充分利用我镇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引进乌龙系列青新乌龙、铁观音、台茶12#,台茶1311和绿茶系列龙井43、梅占、川311、川313,蒙131,名山早、乌牛早等名优品种,努力打造我镇茶叶精品。

  6、进一步加强茶叶加工企业的建设。到目前,我镇经过几年的招商引资,已引进5家茶叶加工企业,但由于茶叶规模不断扩大,茶叶加工厂已不能满足茶叶的需要,加上有的茶厂设备比较落后,生产出来的茶叶上不了档次,导致了茶叶价格未能得到应有提高。这些都需要我们有必要引进更先进的茶叶企业到我镇投资建厂,生产出更高品质的茶叶,带动我镇茶叶发展。

  我市平武、北川两县及江油、安县部分山区乡镇产茶。茶叶作为山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其生产历史悠久,目前全市共有茶园面积18.2万亩,茶叶总产(原料)3254吨,茶叶加工产值4389万元,茶叶已逐渐成为山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的重要支柱,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市茶叶生产方式、生产机制和体制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致使我市茶叶产业长期处于低迷状态,难有突破性进展,在全省同行业中的地位逐年下降。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目前,全市有茶叶加工企业60余家,骨干企业5家,但却无一家成为真正的龙头企业,更缺乏行业内的领军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实力不强,生产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加工设备落后,品种结构单一,产品质量不高,经营效益差。几家骨干企业基本上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前期改制的不彻底性,企业的体制、机制严重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管理水平、经营模式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不注重市场研究,忽视产品质量管理,不注重新产品开发和品牌保护,市场开拓和营销手段落后,致使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美誉度不断下降,对茶农的带动能力日渐微弱,缺乏龙头企业支撑是我市茶叶产业发展最根本的问题。

  虽然全市众多茶叶生产企业先后开发形成了一批名优新产品,有的还开发出了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但至今仍无一个在国内、省内以至于市内叫得响的品牌。究其原因,一是名牌产品生产量小,销量少,一般仅为几十公斤,多不过几百公斤,仅仅停留在“礼品茶”、“参评茶”的规模,对消费者影响极为有限。二是企业注重创品牌而不注重保品牌。由于我市茶叶的内在品质好,先后创造了多个部优、省优品牌,80年代初期,我市茶叶首开全省出口茶叶先河。然而企业创出品牌后,既不注意对其大力宣传,也不注意保持应有的质量,有的甚至为了短期效益而以次充好,致使很多优质品牌成为昙花一现。有的在原创品牌根本没有达到成熟期则又开始创新的品牌,使原有名牌失色或被新的品牌所掩盖。三是企业各自为政,难以形成体现地区特色的区域名牌。目前全市有大大小小的茶叶生产厂家六十余家,生产销售规模差异很大,各自都有自己的牌子,质量、包装参差不齐,品牌甚多,五花八门,龙蛇混杂,消费者不知所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知识的增加,绿茶特别是名优茶的消费呈不断增长之势,在我国茶叶出口量中绿茶占68%,我国绿茶出口量已占世界绿茶贸易量的83%,而且绿茶附加值较高。而在我市的茶叶制成品中,优质绿茶却不到10%,其它均为花茶和边茶;加工产值中,名优茶的产值也只占25%,比省内企业的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而浙江省名优茶的产值已占茶叶总产值的70%以上。以北川沸泉茶厂为例,花茶占90%,名优茶只占0.7%,因而造成了大量的库存积压。各类企业的产成品基本上是以大袋包装为主,少有精致的小盒包装,而且都缺乏对本产品的系统详细定性介绍。在新产品特别是名优产品的开发上,企业普遍重视不够,对市场需求研究少,对业内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动向不敏锐,缺乏开发新产品的人才、资金和技术。据农业部门统计,近几年全市开发形成的茶叶新品种和新的名牌产品,还不及1999年以前年度的一半;全市正规院校毕业的茶叶专业人才不到十人。

  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缓慢,还在于市场营销的观念和手段落后。一方面缺乏对绵阳茶叶品质、历史和茶文化的系统宣传。绵阳的茶叶品质好,究竟好在哪里,业界知之甚少,普通消费者了解更少,甚至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绵阳还产茶叶。另一方面,企业只侧重于本地销售(以老绵阳地区为半径),基本上没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坐等客户上门,没有或少有自己的销售人员。北川沸泉茶厂产值3000多万元时,厂里也仅有两名销售人员,而且还主要是收款;二级销售商因产品质量问题也由70多家减少到19家,最终导致大量产品积压。平武县茶厂除边茶销往青海、甘肃等地外,其余产品的经销商也主要集中在江油、绵阳等地。企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缺乏专业的营销人才和专门的市场开拓之策,新的营销手段如建立企业网站、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没有一家企业采用,国内举办的茶博会、食品节等企业也很少参加。

  前全市茶叶加工企业年细茶加工能力为5000吨,而市内仅能提供近2000吨的原料。北川沸泉茶厂收购的本地原料只占加工量的40%,平武豆叩茶厂本地原料不到1/3。原料供应和加工能力之间的巨大缺口,造成了两种现象,一是每到采茶季节,企业就动员当地政府一道到处设关设卡,围追堵截,禁止本地茶叶流入外地;二是企业大量收购外地原料,而外地原料虽然价格低,但质量也低,只能做大宗茶,久而久之,破坏了我市本地品牌的市场认可度。

  造成基地建设严重滞后,原料缺口巨大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茶农收入低。我市茶园面积虽有18.2万亩,但现有茶园多数都建于六、七十年代,分布在高山地带,茶叶种植基本上以一家一户为主,粮茶混种,兼业经营,管理粗放,只采一季春茶不采夏茶和秋茶,茶叶平均单产仅30-40斤/亩,亩收入200元左右,在农民家庭收入中比重微弱,农民缺乏种茶积极性。二是企业不重视原料基地建设,企业与茶农的关系仅仅是市场买卖关系,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企业由于缺乏长远观念,不愿意在本地原料基地建设上增加投入,而更愿意直接购进外地原料,这样在很短时期内就能把企业产值搞得很大。三是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县和乡镇两级财政在茶叶基地建设上几乎没有投入,茶叶基地建设最多只能从市级以上部门争取一些项目资金,而很多项目和资金又往往分散在若干个权利部门手中,很难整合到一起。这大大限制了老茶园的改造和良种茶园的建设,作为生产名优茶主要原料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全市至今不足5000亩,仅占茶园总面积的3%,而全国已经达到了19%,浙江等地更是达到了40%以上。

  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将茶叶列为我市农业八大主导产业之一,有关县也把茶叶列为县域支柱产业,但在抓落实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一是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各县很少有领导具体过问,诸多问题难以协调解决,茶叶产业化过程中涉及到的农业、林业、水利、经贸、工商、技术监督、金融、扶贫等部门的资源和政策优势难以得充分整合和利用。加之受县上领导变动频繁,新的产业(如山区发展水电)相继出现,财政困难,茶叶产业投入产出见效缓慢等因素的影响,更难有领导对茶叶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形成一抓到底的组织措施和政策机制。二是政府在指导经济上缺乏科学的手段,往往陷入好心办不了好事的尴尬境地。如市上为支持平武、北川茶叶产业发展,在高新区各划地50亩,两个企业均投资建了厂房,但由于鲜茶不可能运往远距离加工,因此这两处厂房至今仍只能作为销售点或仓库,使用效率很。

上一篇:茶叶制作方NG体育法 下一篇:茶叶出口指NG体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