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匠心种好茶 慢品日月长NG体育——刘家山村以“茶资源”撬动“茶经济”

  白露,正是采秋茶的好时节。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竹山县城关镇刘家山村的茶山上,一垄垄茶树绿丝带般绵延向远方,茶农们背着茶篓采摘秋茶,茫茫茶海中茶香缕缕,一幅别样的丰收画卷在天地间铺展。

  好山好水出好茶。刘家山村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村内有“亚洲第一大人工土坝水库”霍河水库,水资源充沛,良好的自然环境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村自然条件好,茶农种茶也讲究,施肥用茶叶专NG体育用肥,不打农药……生产的绿茶每公斤能卖到1400元,年年都有客商提前预订。”刘家山村党支部书记吴兴田自豪地说,该村种茶历史悠久,几乎家家种茶,现有茶园2400亩,年产量150吨,年产值2000多万元。有茶叶加工作坊17家,注册了润兰春茶、银峰茶、庸韵春等品牌。

  从山间一片叶到万家杯中茶,刘家山人坚持以匠心出佳茗,实现了脱贫致富,但是如何让茶叶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更好地发挥支柱作用?

  “必须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建设现代化茶叶生产车间,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研发多元茶产品,延伸产业链。”村里经过集体商议,确定了发展新思路。

  观念一变天地宽。村里成立木鱼湖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100多万元的现代化茶叶加工车间和水肥一体化设施、数字监管平台初步建成。

  “加工车间投入使用后,茶叶将经过摊青、杀青、揉捻、筛选、提香等十几道工序,茶叶的颜色、芽形等将比原来提升几个等级。同时,我们计划研发高品质芽茶、红茶、抹茶等茶产品,秋茶的价值将被更好地挖掘。”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驻刘家山村“”绳占清介绍,很快刘家山的茶农们将挑上农业科技这根“金扁担”,实现四季有收入。

  记者迫不及待走进其中一家参观,主人杨东群热情地出来迎接,并端出一杯热茶。一杯香茶待客,是茶乡人重情好客的传统礼俗。

  他的农家乐是在原来的一层平房上改造成的两层特色小楼,有一个不俗的名字——阳春白雪苑,还有一个不凡的配置——茶叶加工间。原来,杨东群不仅有茶园,自己会种茶、加工茶叶,平时还帮别人加工茶叶,仅帮别人加工茶叶一年就可收入五六万元。加上卖茶、农家乐的收益,杨东群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刘家山村距竹山县城9公里,处于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上,女娲天池紧紧依偎,绿色茶园如诗如画……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刘家山村大力推动茶旅融合,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农户对房屋进行提档升级,发展民宿、农家乐、茶舍等特色产业。据介绍,2022年,刘家山村接待游客15.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386万元。

  从种茶、加工、销售到茶旅游,一片新绿串起一条产业链,刘家山村村民的日子如清茶入口,慢慢回甘。

  沿着蜿蜒的道路行至茶场最高处,造型独特的茶艺中心映入眼帘。它盘旋式的建筑形态与茶山相呼应。走进内部,古朴的装修清新雅致。

  于一方茶席坐定,工作人员煮水沏茶,只见一根根绿芽在杯中缓缓绽开,茶香氤氲,透过茶室的落地窗,诗意茶园尽收眼底……在这里煮水烹茶,看云赏花,好不惬意。

  “茶艺中心分为茶道艺术馆、匠心馆、雅集馆、生活馆,具备茶文化展览、制茶体验、品茶、文创产品售卖等功能。”工作人员介绍,村里组织他们参加茶艺师培训,学习茶文化知识。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的文化属性不断提升,人们的追求从“柴米油盐酱醋茶”变成“琴棋书画诗酒茶”。刘家山村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弘扬茶文化,做强“茶经济”,从单一营销向茶文化、茶旅游、康养、研学等业态融合发展转变,建设茶艺中心。“未来还将建设研学教育主题公园、森林康养、诗意田园慢岛等项目。”吴兴田介绍。

  以生态茶业为核心、旅游产业为纽带、茶文化为灵魂……如今,漫步刘家山,处处皆风景,步步有茶香,游客们在这里品味茶香、感受美丽乡村,村民们在这里辛勤耕耘、慢享岁月悠长。(文/记者  李玉伟  汪洁琼  图/记者刘昆)

  发展茶产业,要在“土”字上找思路、“特”字上做文章、“融”字上下功夫。刘家山村因地制宜,用好一方水土,把乡村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同时以科技为支撑、以文化为灵魂,做好“茶文章”、做强“茶经济”,探索出一条以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形态的融合发展新路子,为茶香增加文化韵味,为乡村振兴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

上一篇:NG体育【原创】申遗成功对探源普洱茶的重要意义 下一篇:NG体育梦碎的八马茶业:想做茶叶第一股始终“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