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G体育茶园生产规范管理指导手册

  茶园宜选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连片集中、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土壤养分丰富、地下水位低、排水保水性能良好,土壤呈微酸性(PH值在4.5~6.5之间),适应机械化耕作管理、未种过木薯、红薯等荒坡地、耕地。

  ①茶场规划:宜应用生态学原理,建立以茶为主,多种经营、主体种植、生态管理、产出绿色食品的新型茶场。宜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农林牧副渔统一安排。茶场内宜根据生产规模、经营管理方式,科学规划好总场与分场、办公区与生活区、生产区与厂房区、商业区与文化区。

  ②种植规划:坡度25度以上山地宜规划植树造林,25度以下集中连片地块宜规划建立茶园,零星地块宜规划种植牧草、饲料、绿肥、豆科作物等,低洼积水地宜规划修筑水库,茶园梯壁、路旁、沟边及房前屋后宜规划种植水果和观赏树,风口处宜种植防护林带,使茶场成为一个人工生态群落区。

  ③茶园规划:应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坡度10度以上地块规划建立梯级茶园,10度以下地块规划建立棋盘或长方型茶园。茶行尽量规划南北走向,茶行间保持平行,避免出现断行和闭合行,每10~15行茶宜规划植一行遮阴树。

  ④道路规划:宜根据茶园面积和方便管理与提高工作效率来规划道路。一般400亩以上设立主道,宽7~9米;400亩以下只设支道,宽6~7米;茶园内还要设步行道,把茶园分割成若干作业区,一般以10亩为宜,茶行长60米左右较为恰当;梯级茶园一般8~10行设一条步行道,宽2米,横向步行道按水平开设,纵向步行道根据山形设置,可建成直道、Ⅰ字道、S道。主道、支道、步行道应连接贯通,以方便运输。

  ⑤水利规划:以有利于水土保持,防止水分养分流失,利于排水、灌水、蓄水为原则进行规划。园内规划建立能排、灌、蓄水的排灌蓄水沟和蓄水池,滴喷灌水利设施,水沟条数和深宽度宜视排水量与需水量而定;园外规划建立能阻隔暴雨进入茶园的防洪沟,水沟要求纵横有序,大小相通。蓄水池主要用于蓄水和沤制水肥用,一般每5~10亩茶园建立一个,深宽度按每亩蓄水量1~2立方米来计算。

  ①茶行规格:目前我省主要推广双行条列式种植,茶行间距大茶行120~150厘米,小茶行30~40厘米;茶沟宽70~80厘米,深45~50厘米。

  ②开垦方法:采用全垦、半垦均可,可用机械或人工开垦,先机垦后人工。梯级茶园可采用边挖沟边建梯级的技术方法。

  ③回沟方法:开沟时底层留10厘米松土,中层填入基肥15~20厘米,上层填入泥土10~15厘米,余下10~15厘米待植茶时再填满。

  ④下足基肥:每亩施入厩肥、垃圾、家畜粪、土杂肥等3.5万公斤以上,磷肥200公斤。

  ①选择好良种:良种是实现茶叶高产高质高效的基础,必须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和科学搭配好良种。制作黄山毛峰选用黄山种为主,也可选用高香、多毫、适应机械采摘、管理、加工的当地无性系良种。制作太平猴魁选用柿大茶良种。

  ②把好种植质量关:一是宜选择健壮、根系发达、无病虫为害、无病毒感染的标准苗木;二是按行距100-150厘米、株距30~40厘米规格种植;三是高质量种植,覆好土、淋足定根水,植株周围50厘米铺一层稻草或杂草,保证植株成活。

  ③间植遮阴树:为使茶叶增产优质,茶园内每隔8~10行茶宜间植一行遮阴树。株距宜根据树种枝叶疏密、树冠宽窄而定,以成年后遮阴度30%~50%为原则,一般每亩可间作8~12株。树种以深根,不与茶树争夺水肥,无共同病虫害,枝叶疏密适中的果树、经济树种。

  春茶季来临,茶叶采摘既是芽叶收获的过程,也是栽培管理的增产提质措施。茶叶采摘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影响茶树的长势和经济年限,望茶叶生产者高度重视。

  茶芽有两个明显特性,即顶端生长优势与多次萌发生长。新梢生长时,顶芽最先萌发,生长亦最快,抑制了侧芽的生长,如及时采掉顶芽,腋芽就能快速生长。所以,按标准及时分批采,就能取得促进发芽的增产效果。

  芽叶另一个特性,就是1年中能多次萌发生长。如:皖浙江南茶区茶树从越冬芽萌发开始,在采摘条件下,全年可萌发生长4~5次,而在广东福建海南东南茶区有8次(8轮),北方茶区仅3次,因而茶树具有早采早发、迟采迟发、不采不发(或少发)的性状。毎轮茶芽萌发后,都会出现一段芽生长的休止间隙期(20~30天)。芽的生长主要靠根部贮藏营养,也靠母叶提供营养。

  茶叶采摘应根据茶树品种特性和茶类要求从新梢上采下符合要求的芽叶,不能见芽就采,有的品种较耐采,可多采,而相反的应少采。

  采摘依茶类不同,可分为高档名优茶的细嫩采、大宗茶类的适中采、乌龙茶的开面采和边销茶类(黑茶、砖茶)的成熟采等。对幼龄茶树来说,正处树冠培养阶段,1~3年树龄的茶树基本不能采,应留较多叶片;3~5年树龄茶树为扩大树冠,实行“打顶养蓬”;5年树龄以后,树势好的可正常采,树势弱的应注意留养。

  芽叶既是采收对象,又是茶树的营养器官,如果强采,留叶过少,会降低茶树的光合作用,有碍有机物质的形成和积累,影响下一轮营养芽的萌发和生育。因此,在采摘的同时应注意适当地留叶,确保有适量的新叶留养在树上,满足茶树本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以维持茶树正常而旺盛的生长势,才能持续不断地取得优质高产的效果。

  在手工采摘的情况下,茶树开采期宜早不宜迟,以略早为好。特别是春茶,因树体积累了丰富的贮藏营养,一旦气温适宜,日照时数满足,春梢萌发力强,生长旺盛,高峰期也特别明显,如开采期掌握不当,不仅芽叶老嫩不一,品质低劣,而且还影响芽叶再发。春茶当芽叶在树冠面上有10%~15%达到采摘标准时就要抓紧开采,而夏、秋茶可在有5%~10%芽叶达到采摘标准时开采。

  春茶开采,开始称“跑马采”,即符合标准就采,几乎每天或隔天要采。一般先采早芽种,后采迟芽种;先采阳坡茶,后采阴坡茶;先采低山茶,后采高山茶;先采砂土茶,后采粘土茶;先采投产茶丛,后采幼年或更新茶丛。

  现在我国茶叶采摘极大部分沿用传统手工采。由于时代的变迁,采茶工已从当初的采茶姑娘到采茶大妈,再到采茶阿太,这给实行科学采茶带来较大难度。应该对采摘管理人员重点培训,确实掌握茶树生育特性,并在田间管理中时时处处查看茶篮子,督促检查,确保按标准采茶。

  生态茶园建设已成为目前茶园建设的基本要求,通过美丽茶园建设,真正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茶树生长过程中,顶芽生长旺盛,侧芽生长较弱或缓慢,呈现明显的顶端优势(图1),因此茶树修剪是生态茶园树冠管理中最重要的技术措施。本章节重点介绍了优质高效茶树树冠培育的基本要求、不同的修剪方式及其技术要点,以及修剪的配套技术措施等。

  良好的树冠不仅有利于采摘,也是优质高产的基础。优质高效茶树树冠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茶树分枝接近地面的较粗壮,数量较少,离地面向上生长,分枝数量逐渐增加,至采摘面时生长枝健壮而茂密。茶树树冠呈扇形结构,而不是伞状的结构。

  树冠太低不易达到一定的覆盖度和芽叶密度;如果树冠太高,又会降低光合作用产物和矿质养分的利用率,同时也不利于采摘操作。灌木型平面或机采树冠的茶树高度适宜控制在80 cm左右;手采立体树冠采摘前则可提高到100~120 cm。

  在适当控制树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树冠幅度,使茶树具有宽大的采摘面。一般要求树幅在130~135 cm之间,树冠覆盖度在90%左右。覆盖度过高,茶园密不透风,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对病虫害和不良环境的抵抗力也较低。但树冠狭窄,覆盖度过小,茶园面积大,水土冲刷严重,杂草多,不仅产量低,也不利于茶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茶树叶片既是采摘的对象,又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供应新梢生长的场所。因此,要获得高产优质的鲜叶原料,树冠面应维持一定的叶层厚度。一般平面或机采树冠应有20 cm左右的叶层,立体树冠应有40 cm以上的叶层。

  修剪是茶树树冠培养最重要的技术。修剪的种类很多,有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台刈和边缘修剪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幼龄茶园的定型修剪和成龄茶园的重修剪。

  定型修剪主要用于幼龄茶树的树冠培养,塑造扇形树冠。幼龄茶树不及时定型修剪,容易导致形成伞状树冠,产量低,也不易采摘。

  茶树定型修剪一般进行3次,方法如下:第一次定型修剪:一般当茶树苗高30 cm以上,离地表5 cm处茎粗超过0.3 cm,最好有1~2个分枝时即可开剪(图2)。对于正常出圃达到上述要求的无性系茶苗,第一次定型修剪在茶苗移栽后立即进行,但对于生长较差或苗高仅为20 cm左右的茶苗,移栽时打顶,第一次定剪推迟到次年春茶前(经1年生长后)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的高度以离地面15~20 cm为宜。修剪时,用整枝剪只剪主枝,不剪侧枝;剪口应向内侧倾斜,尽量保留外侧的腋芽,使发出的新枝向外侧倾斜,剪口要光滑,以利愈合。

  第二次定型修剪:一般在上次修剪1年后进行,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0~15 cm,即离地25~30 cm处修剪(图3)。若茶树生长旺盛,树高达到55~60 cNG体育m,也可提前进行。这次修剪可用篱剪按修剪高度剪平。修剪时间以春茶前进行为宜,但对于土壤肥力较高,长势旺盛的茶树,也可在第一批春茶打顶采摘后进行,以提高茶园的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春茶打顶只采离地30 cm以上的新梢,30 cm以下的新梢坚决保留。做不到这一点的应在春茶萌动前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

  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次定型修剪1年后进行,若茶苗生长旺盛,同样可提前进行。修剪高度在上次剪口基础上再提高10~15 cm,即离地40 cm左右用篱剪将蓬面剪平即可(图4)。对于生长较好的茶树和采摘名优茶的地区,可在第一批春茶采摘后,再进行第三次定型修剪,夏秋茶打顶养蓬。

  幼龄茶树经过3次定型修剪后,茶树高度为50~60 cm,树幅70~80 cm,树冠迅速扩展,已具有合理的骨架,即可适当地留叶采摘。第5~6年即可采摘春茶,前期多采名优茶,中期提前结束采摘,在上次剪口上再提高5~10 cm进行整形修剪,使树冠略成弧形,即可正式投产。

  丰产茶园采后轻修剪一次,整齐树冠,剪去蓬面上3-5厘米枝叶。茶树多年采摘和轻修剪后,新梢发芽能力开始减弱,可以在秋末冬初,进行深修剪,剪去树冠上面10-15厘米。

  衰老茶树进行重修剪,在茶树离地面30-40cm处剪去较为合适。严重衰老茶树进行台刈,在春茶结束时,离地面15cm砍去地上部分。或者考虑更新茶苗。

  肥料是茶叶增产和提高品质的物质基础。因此,施肥对茶树的生长以及茶叶的产量与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良好的施肥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施肥的增产作用,保持和提高茶叶的优良品质,维护茶叶的旺盛生长态势,同时利于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但如施肥不当,不但不能增加茶叶产量,还会造成茶叶品质严重下降,甚至会给茶树生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也给茶园环境带来污染。因此,茶园施肥要求因地因园制宜,采用适当的肥料种类及合理的施肥方法,才能充分发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现就茶园如何合理施肥谈些浅见。

  1.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有机肥属于全面性肥料,有机质含量丰富,且含有多种营养元素。其肥效缓慢持久,对茶树生长、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都有非常显著作用,且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因此,施肥必须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是速效肥,其肥效快,在茶树生长与采摘旺盛季节,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往往出现某些元素不足,必须及时补充,才能满足茶树生长的正常需要。因此,配施无机速效肥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长期使用化肥易造成土壤扳结,破坏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下降。因此,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可以取长补短,肥效持续。

  2,以氮肥为主,氮、磷、钾三要素相结合;据测定每50公斤鲜叶要从土壤中带走纯氮2公斤,那么,茶园生产50公斤干茶,每年需补足纯氮8公斤左右,才能满足茶叶正常生长需要,如果不足,势必影响产量和质量。因此,在茶园施肥过程中,氮肥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茶园土壤多为红壤,红壤缺磷、钾较为普遍。只有对不同生育期的茶园制定出合理的三要素配比,才能充分发挥施肥的良好效果。

  3.注意重视基肥,基肥与分期追肥相结合。基肥要足,追肥要速,才能满足茶树生育特性。基肥是茶树一年中较长时期供应的基本肥料,通常以有机肥为主,配合磷钾肥,在茶季结束后一次施用,为增快肥效,也可混施部分氮素化肥。基肥的目的在于恢复生机,增强茶树的越冬抗寒能力,并使根部积累充足的部分,为次年春茶茶叶生育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一般都采用浓度较高的化肥或腐熟人粪尿等。追肥是根据茶树不同时期的需要特点及时补给肥料,目的在于供应茶芽萌发和新梢生产所需的养分。由于追肥容易在土壤中淋溶流失、固定,因此,必须分期进行,尽量减少肥料的损失与浪费。

  4.正确掌握肥料性质,切实做到合理用肥。不同肥料种类,其性质和肥效均不相同。肥料肥效有快慢区别,有的较易挥发,有的易引起肥害,有的不能混合施用等。因此,在使用时,其施用方法、数量、时间等均有不同要求,否则会直接影响施肥的效果。

  5.以根际施肥为主,根际施肥与根外施肥相结合。根系是茶树从土壤中吸收和贮藏生长所需的水分、养分等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根外施肥是利用溶解状态下矿物营养,通过叶片的气孔和表皮细胞渗透到植物体内参加代谢活动,它比根际施肥吸收快,一般称根外追肥或叶面施肥。因为,它的吸收量是有限的,所以,只能作为辅助施肥,不能把根外施肥代替茶树的根际施肥。

  1.施肥时期与次数:茶树在一年不同时期中对营养的需求量不同。对氮素的吸收以4—11月较多,对磷的吸收主要在4—7月,对钾的吸收以7—9月为最多。基肥一般掌握在停采后才施用,以秋末冬初为宜。基肥一般一次施完。追肥的时期和次数依茶树品种、树龄、长势和土壤情况等而定,一般为2—4次,时期一般是在每季或每轮茶的萌发初期。第1次在春芽萌动前一周施用,俗称“催芽肥”,时间在2月中下旬3月初;第2次在4月下旬—5月初施用;第3次在6月下旬至7月初施用;第4次在8月下旬至9月初施用。只采一次春茶只施一次催芽肥,采春茶、夏茶二季分别在2月中下旬、4月下旬—5月初施用。

  2.肥料用量及配比:肥料用量和配合比例应视不同树龄、树势、采叶量、施肥次数及土壤条件及肥料种类而定。基肥一般通常以迟效性的有机肥料为主,如腐植酸类肥料、饼肥、堆肥、圈肥、绿肥以及作物秸秆等,亩用量为1000—1500公斤,可混施部分速效化肥。施用无机肥作基肥,基肥与追肥的比例为4:6。追肥施用量应掌握“前多、后少”的原则。年施两次肥的,第1次占全年追肥总量2/3,第2次占1/3。年施4次追肥的,其比例分别为:40%、20%、20%、20%,有利增加春茶产量。氮、磷、钾三要素施用比例为:2—4:1:1。每亩每次纯氮施用量不超过15公斤,总量不超过60公斤。根外追肥每次每亩用肥液50—100公斤,肥液浓度0.3%一2%之间,并严格按照肥料说明施用,切勿过高。茶树在整个生长生育过程中,不同的生育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幼龄茶树以培养健壮的枝条骨架、分布深广的根系为目的,必须增加磷、钾元素的比例。处于长势旺盛的壮年时期,主要是促进营养生长,提高鲜叶产量,应适当增加氮素。同时,不同茶类对三要素的施用量有不同要求,如绿茶类,要求含有较高的含氮化合物;红茶类,要求含有较高的多酸类含量;乌龙茶类,要求有较高的芳香物质和氨基酸。这些茶类品质特征的形成与茶树施肥有密切关系。

  (1)穴施:是一种集中施肥、经济用肥的方法,适用于茶树种植后茶树分枝还没有封闭株距前采用。在两茶株之间的地方开穴,成龄茶树则开在茶株的两边,离茶树的距离以树冠宽度为标准,开穴的部位要轮换。一般穴深为10厘米左右,施用时要随施随盖土。

  (2)沟施:是茶园施肥最普遍采用的方法。基肥与追肥的沟施方法不同,基肥一般沿茶行的一边开沟,下次轮换,沟深因土壤质地、施肥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掌握20—30厘米。砂质土宜较深,粘质土宜浅;土杂肥、厩肥、磷肥宜较深,饼肥、猪粪、人粪可稍浅。追肥开沟只要有10—15厘米即可,每年应更换施肥位置。梯级茶园,应施于梯级内侧。坡地茶园施肥时,春季沟开上方,夏季沟开下方,轮换进行。

  (3)撒施:只在已经封闭或接近封闭的茶园进行,因茶行土壤已布满根系,所以每次施用量也较多。撒施要求土壤比较湿润,常在雨前或雨后时使用。

  (4)根外施肥:是溶解状态的肥料通过叶片的气孔和表皮细胞渗透到茶树体内。一般以氮肥为主,亦可与其它化学性质相同的肥料混合施用。使用时应注意避免引起伤害,要掌握好根外施肥肥液浓度、肥料品种、施用时间和气候条件。宜在茶树生长季节,新梢伸育旺盛时期,以在一芽一、二叶开展时施用效果最佳。选择在阴天、傍晚和早晨喷施。每隔3—6天喷一次,采前10天应停止使用。

  3月底或4月初开始发病,4月中旬至5月上、中旬常为发病盛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病情发展转慢,6月以后停止发展。

  此病属低温型病害,流行与否与温度关系密切。当平均气温上升至10℃以上,日最高气温超过15℃时,病害开始发生,但发展较慢;当平均气温达15—20℃,日最高气温达20—25℃,病害迅速蔓延。连续数日日最高气温达25℃,病害发展缓慢,并逐渐停止发展。

  主要为害幼嫩芽叶,为害部位初期出现褐色或黄褐色斑点,芽叶边缘逐渐焦枯,颜色变深,病斑沿叶缘扩大;后期受害芽叶扭曲、卷缩、质脆,叶缘破碎,严重时,整个嫩梢枯死。

  1.减少菌源。芽枯病在罹病芽叶上越冬,因此,在重病园块,秋末或早春组织人力摘除病芽;春茶采摘期内,应鼓励采工在采摘鲜叶时,除去病芽,单采单放,带出茶园。

  3.化学防治。重病园块可在秋末和春茶萌发期各喷药1次,旨在进一步减少初侵染源。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效果最好,其次是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效果更好。

  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正值茶芽萌发和旺盛生长季节;到5月底或6月上、中旬病叶大量出现中级病斑,此时即为第一个发病高峰。同果当年9月份多雨,还可形成第二个发病高峰。

  此病属高湿型病害,对温度要求也偏高。凡是早晨露水不易干的茶园,或阴雨连绵的季节,叶面水膜维持时间久,茶树持嫩性强,最利于该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因而该病在高山区发生重。施肥不当,特别是偏施氮肥或不施钾肥的茶树容易感病,而综合施肥特别是施钾肥的茶树,由于其叶片组织结构厚而硬,不易感病。

  主要发生在当年生的成叶上。一般从叶片的边缘或叶尖开始,初期为浅绿色病斑,水渍状,然后逐渐转黄褐色,最后变为灰白色,病健分界明显。成形的病斑以叶片中脉为界,后期在病斑正面散生许多细小的黑色粒点,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发病严重的茶园可引起大量落叶。

  1.农业防治。加强茶园培管,提高茶树抗病力。中耕除草,改善土壤墒情。秋茶结束后,进行一次深耕,结合中耕将病叶埋入土壤。茶园中残留的病叶是初侵染源。对发病中心用竹筢子、锄头或直接用手拍打病树冠,使大部分病叶受振后脱落,埋入土中。有条件的茶区,结合秋耕增施有机肥,尽量减少化肥的施用量,适当增施钾肥,可抑制发病。

  2.化学防治。于深秋或初春喷一次0.6%—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以减少越冬菌源。早春开园前半个月还可喷一次药。对发病较重 的茶园,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每亩50—70g(安全间隔期10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g(安全间隔期14天)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每亩75—100g(安全间隔期10天)进行喷雾防治。采摘期内不要用药。

  此病属低温高湿型病害,病菌喜低温、高湿、多雾、少光的环境,尤以高湿少光为最重要;对高温、干燥、强烈的光照极为敏感。因此,该病多分布于高山茶区。一般茶园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施肥不当,采摘修剪及遮阳措施不合理的茶园,发病较重。此外,密植茶园比条植茶园发病重。

  主要为害嫩叶、嫩茎、新梢、花蕾、果实和叶柄。嫩叶染病初期呈现淡黄至红棕色半透明小斑点,后扩展成直径0.3一1.25cm圆形斑,病斑正面凹陷,浅黄褐色至暗红色,背面凸起,呈馒头状疱斑,其上具灰白色或粉红色或灰色粉末状物,后期粉末消失,凸起部分萎缩形成褐色枯斑,四周边缘具一灰白色圈,似饼状,故称茶饼病。发病重时一叶上有几个或几十个明显的病斑,后干枯或形成溃疡。叶片中脉染病病叶多扭曲或畸形,茶叶歪曲、对折或呈不规则卷拢。叶柄、嫩茎染病肿胀并扭曲,严重的病部以上的新梢枯死或折断。该病对茶叶品质影响很大。

  1.进行检疫。从病区调进的苗木必须进行严格检疫,发现病苗马上处理,防止该病传播、扩展。

  2.合理施肥。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

  3.加强茶园管理。及时分批采茶,适时修剪或台刈,使新梢抽发期避开发病盛期,降低染病几率。另外,及时除草也可减轻发病。

  4.加强预测预报。做好病情监测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此病流行期间,若连续5天中有3天上午日均日照时数<3小时,或5天日降雨量在2.5—5mm以上时,应马上喷洒20%酮乳油1500倍液或75%十三吗啉乳油3500倍液、20%萎锈灵乳油1000倍液、9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酮有效期长,发病期用药1次即可。其它杀菌剂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非采茶期和非采摘茶园可喷洒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或0.3%的96%硫酸铜液或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等药剂进行预防。

  4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虫开始发生,为害春茶;第二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第三代幼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发生,均为害夏茶。以后大体每月发生一代,直至最后一代以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高山茶园一般发生不多,而山坞、四周环山的地区和避风向阳、阳光充足的茶园常受害较重。茶树生长好、留叶多、较郁闭的茶园往往发生较多。4月以后,凡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温度高,有利于成虫羽化和卵的孵化,虫口会逐代迅速上升。

  低龄幼虫喜停栖于叶片边缘,咬食叶片边缘呈网状半透明膜斑,高龄幼虫常自叶缘咬食叶片呈光滑的“C”形缺刻,甚至蚕食整张叶片。严重时造成枝梗光秃,状如火烧,有时无茶可采,造成树势衰弱,耐寒力差,冬季易受冻害,二三年后才能恢复原有产量。

  1.灭蛹。在越冬期之前,结合秋冬季深耕施基肥,清除树冠下表土中虫蛹,深埋施肥沟底。若结合培土,在茶丛根颈四周培土10厘米,并加以,效果更好。

  3.生物防治。对第1、2及5或6代可施用茶尺蠖核型多角病毒(NPV)悬浮液,一般浓度为1.5×1010PIB/ml,使用时期掌握在1、2龄幼虫期。

  茶尺蠖防治的重点是第4代,其次是第3、5代,第1、2代提倡挑治。应严格按防治指标实施,以第1、2龄幼虫盛期施药最好。施药方法以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要注意轮换用药,并注意保护天敌,寄生蜂寄生率高时,不宜也不必施药。0.6%苦参碱水剂(每亩用量60-75ml,稀释倍数1000倍)。

  4月上、中旬第一代若虫盛发,此后每半个月至1个月发生一代,直至11月停止繁殖。1年中呈现明显的两个高峰,其中第1峰自5月下旬起至7月中、下旬,以6月份虫量最为集中,主要为害第2轮茶(夏茶);第2峰出现在8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以9—10月间虫量较多,主要为害第4轮茶(秋茶)。第1峰虫量一般高于第2峰,为全年的主害峰,但高峰持续期则以第2峰较长。

  气温、降雨量、雨日数是影响其虫口消长的主要气候因子。越冬成虫存活率随冬季气温的升高而上升,繁殖力随冬季气温的降低而减弱。夏季当出现连续平均气温在29℃以上时,虫量急剧下降。雨日多,时晴时雨,有利于其繁殖。背风向阳的茶园,越冬虫口存活较多,春季发生较早。芽叶稠密,长势郁闭,留叶较多,杂草丛生,间作豆类,均有利于发生。

  1级为害状——芽叶呈湿润状斑,晴天午间暂时出现萎凋;2级为害状——叶脉、叶缘变暗红;3级为害状——叶脉、叶缘红色转深,向叶片中部扩展,叶尖、叶缘逐渐卷曲,芽叶生长停滞;4级为害状——焦状向全叶扩张,直至全叶枯焦,以致脱落,状如火烧。

  1.加强茶园管理,及时清除杂草。清除茶园及其附近的杂草,减少越冬和当年的虫口。

  2.采摘灭虫。及时分批采茶,随芽梢带走大量虫卵,并恶化其营养条件和产卵场所。在采摘中,不留叶和少留叶的灭虫效果更好,即芽梢嫩茎应连叶采下。

  3. 生物防治。一是保护天敌,蜘蛛、瓢虫。二是利用生物农药,如2.5%鱼藤酮。

  茶树本为亚热带植物,抗寒、抗冻能力不强,极易遭受寒、冻害,在生产上除选择耐寒抗冻茶树品种外,必须特别注意加强茶园的冬季和早春寒、冻害的防御管理。

  1、营造防风林:对长期遭冻的茶园,应在茶园西北方向的风口处,设置挡风屏障和营造防风林。减少水分蒸发,增加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能减轻茶树干冷冻害。防风林一般用速生树种,乔木灌木相结合。

  2、根颈培土:经过耕翻或台刈的茶园,要及时用肥土培根颈5~10cm,可对茶树起到抗寒保护作用。根茎培土对于幼龄茶园更是特别重要,是确保幼龄茶园安全过冬,提高幼龄茶园成活率的关键措施。

  3、茶园铺草。茶园行间铺草可提高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防止出现冻害或减少冻土层厚度。铺草材料可就地取材,以柴草、秸秆、草皮等铺盖茶地,每亩1500—2000公斤,铺盖厚度以不露土为宜。

  4茶园熏烟。熏烟作用在于形成烟雾,以防止热量的辐射扩散,形成“温室应”。茶农可结合烧制焦泥灰进行,选择在无风的晴夜,因为这样的天气最易出现浓霜给茶树造成危害,此时熏烟防冻效果最理想。

  5.化学防冻。在低温来临前,树冠喷洒抑蒸保温剂,可起到保温、减少茶树蒸腾的作用,减轻冻害程度。

  6.束篷包草。秋冬季刚移栽的茶树可采用此种方法。具体是用松毛枝插在茶苗周围,外面再围稻草或茅草。但应根据气候条件掌握束篷和解篷的时间,过早则受冻害,过迟则老叶脱落、茶芽弯曲。解篷一般在惊蛰边为好。

  7.秋末搞好轻修剪或者采尽幼嫩枝梢。可提高茶树抵抗低温的能力,又可使来年春茶提早萌发。

  8.秋末施足基肥,有机肥发酵提高地温,养分补充提高了茶树抵抗低温的能力。

  ①及时修剪茶树 茶树受冻后,部分枝叶失去活力,必须进行修剪,使之重发新枝,培养骨架和采摘面。视受冻程度进行轻修剪、重修剪和台刈。具体操作时,要做到因地因树制宜,修剪程度的确定,要按照“照顾多数,同园一致”的原则。修剪时间以早春气温稳定回升后的三月份为宜,过早修剪,易遭受“倒春寒”袭击。过迟修剪会延误复壮时期,影响产量。

  ②加强肥水管理 受冻茶树在修剪后应及时灌水,早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茶芽萌发后多次勤施氮肥,严格控制秋季氮肥的施用时期和用量,防止新枝徒长,提高复壮枝的木质化程度,要求剪后立即追施催芽肥,重施有机肥。每亩施尿素30~40公斤、土杂肥5000公斤,有条件可施肥饼200公斤。适时锄草,全年锄草三次,分春、夏、秋进行。

  ③培养树冠 要根据修剪程度,分类进行。若采用台刈或重修剪的,则需要重新培养树冠,要求当年只养不采,第二年以养为主,以采为辅,待茶树高度达到90厘米,树幅超过100厘米时,改为“以采为主,采养结合”的分批留叶采摘方法;若采用轻修剪和深修剪的,要根据树势恢复情况,合理采摘。

  ④补植缺丛 对幼年茶树和部分衰老茶树,可能出现地上、地下部同时死亡现象,要视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冻死率低于20%采取补缺补差;达到20~50%,采取移植归并,补植缺行;超过60%,重新栽种。

上一篇:NG体育贵州开阳:茶企开工忙生产硒茶车间满茶香 下一篇:当前NG体育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