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G体育天全县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本标准规定了天全县茶叶标准化生产的基本要求,包括基地选择、规划、种植、土壤管理和施肥、病、虫、草害防治,茶树修剪和茶叶采摘、加工等,本标准适用于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的生产。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茶树上最后一次施用农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则单独计)至采收并加工成安全食用茶叶所需要间隔的最少天数。

  根据茶树生长规律和茶园土壤理化性质配制的用于茶园的各类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肥料。

  4.1园地选择。应选择土壤 PH4.5—6.5、结构良好的壤土,要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腐殖质含量高、不积水、坡度25度以下,水源充足,交通电力通讯方便的缓坡地带,大气、土壤、水质的检测结果符合茶叶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4.2茶园规划。新发展茶园要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平衡搞好规划,因地制宜、以茶为主抓好“四个结合”,即深翻改土、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畜牧养殖。同时对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认真做好道路及排灌系统的设计,合理布局茶行及茶园遮阴、防风树配置。把新茶园建成既突出经济效益又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高效产业基地。

  4.2.1区块划分和道路设置。区块的划分主要根据管理方便和茶行的布置,一般根据地形划分,每块茶园长度以50米左右为宜,地块之间设置排水沟。道路设置一般分为主道(宽6—8米)、支道(宽4—6米)、作业道(宽1—2米)。

  4.2.2排、灌水沟的设置。纵沟——与茶行垂直、横沟——与茶行平行、隔离沟——设在茶园的上方与林带交界处、拦水沟——设在茶园的下方与农田交界处。梯田茶园的每块茶地的堰下设置深0.5米、宽1.0米的排水沟。

  4.3茶园种植。新发展茶园要选择适宜本地生长的优良品种,同时要把好“三关”,即种植质量关、苗期管理关、越冬防护关。

  4.3.1.1开挖种植沟。先耙细整平地面,按1.5米的行距东西方向划出基线施肥。在沟内施入杂烂草及有机肥,每亩施用腐熟有机肥3000公斤以上、磷肥1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400公斤等土肥混合,施至栽植沟,再回填熟土,整成70厘米宽、20厘米深的畦以备栽茶或种茶。

  4.3.2.1选苗。选择良种壮苗。苗高25厘米以上、主干基部粗3—4毫米、无病虫害的1龄苗。

  4.3.2.3种植规格。采用双行密植。大行宽80厘米,小行距40厘米、丛距30厘米,每丛1株,亩用苗量4000—5000株/亩。

  4.3.2.4.1移苗时尽量多带土不损伤根部,茶苗太高可于移栽前离地15—20厘米处进行修剪作为第一次定剪。

  4.3.2.4.3 苗木运回前要把一切栽植准备工作做好,苗木运回后应组织人力突击抢栽,一时栽不完的苗木要假植。

  4.3.2.4.5 栽种时苗木根系要舒展,双株要稍分开栽,分层填入细土、压紧,继续填土压紧至根颈部。

  4.4.1定型修剪。自茶树一足龄,移栽后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以后两年每年“春分”前后进行一次,第一次留高15厘米,第二次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0——15厘米,第三次在上次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

  4.4.2追肥。一般每年春、夏、秋各1次,于每轮茶芽萌发前进行,1——2龄茶树每亩施25%的商品有机肥25公斤,2——4龄茶树每亩施25%的商品有机肥50公斤。

  4.4.4病虫防治。发现病虫及时采用人工、物理机械、生物防治、无公害农药等措施防治病虫。

  5.1.1.2无机肥料。主要包括:硫酸铵、尿素、硝酸铵、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粉、硫酸钾、草木灰、复合肥和混合肥等。

  5.1.2.2茶园追肥的施用时期。茶园追肥的作用,主要是不断补充茶树生长发育过程对营养元素的需要,以进一步促进茶树的生长,达到持续高产稳产的目的。

  5.1.2.2.1催芽肥的施用时期。为了充分满足春茶生长对养分的要求,促使茶树早发、多发、齐发、壮发,及时施下第一次追肥,一般在采摘前15-30天左右(立春前一周)施下为宜。

  5.1.2.2.2夏秋茶的追肥施用时期。一般在春茶结束后(5月下旬),进行第二次追肥;夏茶结束后(7月上旬)进行第三次追肥。如果气温高,雨水多,茶树生长期长,要进行第四次追肥(8月上旬)。在确定适宜的追肥施用时期时,除了按茶树的物候期外,还要根据天气、土壤、肥料等因子,综合考虑,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另外对于早发的品种要早施,迟发的品种要迟施,阳坡茶园要早施,阴坡茶园要迟施,砂土茶园要早施,粘土茶园要迟施,复合肥、尿素要适当早施,硫酸铵要迟施等。

  5.1.3.1.1基肥用量。幼龄茶园每年平均每亩要施1500公斤以上的土杂肥、农家肥作基肥或底肥,同时增施过磷酸钙30公斤,硫酸钾10公斤;采摘茶园每年平均施堆肥、农家肥等1500公斤,并隔二至三年施过磷酸钙50公斤、硫酸钾15公斤。对于高产茶园来说,基肥的用量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而定,一般每年施各种农家肥、土杂肥等不少于3000公斤。

  5.1.3.1.2施肥量。茶园经济合理的施肥量,要根据茶园土壤肥力水平、茶树年龄、茶叶产量、茶树生长势、耕作管理水平等因子综合地加以分析。一般地说,茶树从小到大,肥料用量也随之增加;生长潜力低的茶园,找出低产原因之后,随增产潜力的提高,肥料用量也要随之增加。

  5.1.3.1.3 追肥用量。追肥主要施速效性的氮肥。一般成龄茶园,每生产50公斤干毛茶时,要归还给茶园土壤25公斤纯氮,按利用率30%左右,追施尿素要达到33公斤左右。全年亩用量不得超过100公斤。春、夏、秋三次追肥比例一般都按40:30:30的方式分配。

  5.1.3.2配合比例。幼龄茶树肥培管理的重点是培养庞大的根系和粗壮宽大的树冠。磷钾肥对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茶树树冠形成有良好的作用。因此,1—2年生的茶苗,氮、磷、钾肥的比例宜采用3:1:0.5;而3—4年生的茶树,一般宜采用2:1:0.5。总之,茶园三要素的配合比例,一定要因地制宜,切勿生搬硬套。

  5.1.4茶园施肥次数。茶园施肥次数与茶区气候条件、施肥量、采摘制度等因素有关。根据天全茶区的特点,追肥3—4次即可。

  对于茶园施肥来说要相对集中,无论是基肥还是追肥,条栽茶园要条施,幼龄茶园要按苗穴施。成龄采摘茶园的施肥位置,一般以茶丛蓬面边缘垂直向下为原则。未形成蓬面的幼龄茶树,施肥沟(穴)的离根茎的距离,1——2年生茶苗为6-10厘米;3——4年生的茶苗为10-15厘米。平地茶园一边或两边施肥,坡地茶园或梯级茶园,要在茶行的上方开沟施肥,以防肥料流失。

  施肥深度,基肥要深施,成龄采摘茶园一般25—30厘米,1—2年生幼龄茶园一般15—20厘米,3—4年生茶园一般施20-25厘米。追肥深度一般8-10厘米,并随施随盖土。磷、钾肥和基肥一样。

  茶树叶子除了光合作用外,还能吸收附着在叶子表面的矿物质作为自己的营养成分。因此,在茶树施肥中,除了根部施肥外,还可以进行根外叶面施肥补充钾肥,提高茶树的抗病性。根据茶树生长状况,可施用农业部登记注册的叶面肥,采摘前10天停止使用。禁止茶园施用化学合成的生长调节剂。

  茶园根外施肥的注意事项:喷肥时,要正、反面同时喷匀,特别要注意背面的喷施;在与农药配合施用时,要注意农药和肥料的化学性质;注意天气的变化,既要防止高温曝晒引起水分蒸发过快而迅速改变其浓度,也要防止下雨被雨水冲跑肥料。喷肥时间,最好选择傍晚或清晨,阴天全天可喷。

  茶树在不同的生育阶段,由于修剪的目的不同,其方法也应随之而异。根据茶树生育阶段,修剪方法分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五种。

  幼龄茶树定型修剪,目的是为了促进分枝,培养骨架,控制茶树高度,加速扩大树冠,为培养丰产的树相奠定基础。

  依照茶树分枝习性,二足龄茶树,当苗高超过30厘米,主茎粗达3毫米以上,并有一、二个分枝时,即可进行第一次定剪,修剪高度以离地15厘米为宜。第二次定型修剪高度可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5厘米。第三次定型修剪高度可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5——20厘米左右。这样连续通过三次定型修剪,茶树骨架枝高度已达到45-50厘米。

  轻修剪是在定型修剪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继续培养树冠和采摘面。一般做法是,在春季剪去上年秋梢,幅度10——15厘米。但当树冠面由于多年采摘和轻修剪的刺激,使分枝浓密而细弱,即形成“鸡爪枝”,有碍营养物质和水分的输送,这时采用轻修剪已达不到刺激效果,为将这层结节过多的细枝剪除,需采用深修剪技术,以“鸡爪枝”的基部以下为准。

  茶树经过多次剪、采,上部枝条的生活力大大降低,即使加强培肥管理,或深修剪处理,仍然得不到良好的经济效果,茶树发芽力不强,芽叶瘦小,对夹叶比例显著增多,轮与轮之间间歇期长,开花结实多,根颈处不断出现更新枝(通称“徒长枝”)。这类茶树,针对衰老程度不同,轻者采用重修剪,重者采用台刈。重修剪宜在春茶后进行,修剪高度一般剪去茶树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剪后经一季到两季留养,结合轻修剪和打头采,待树冠重新形成后,方可投入正式采摘。台刈亦宜在春茶后进行,台刈高度一般离地面5厘米左右。台刈时切口要光滑,以免影响根颈部不定芽萌发。台刈后应清理丛脚,趁机除去杂草等。

  NG体育

  5.3茶园耕作。茶园耕作可以起到疏松土壤、熟化土壤,加厚耕作层的作用一般可以分为浅耕和深耕两大类。

  5.3.1浅耕土壤。耕翻深度一般浅于12厘米。其主要作用在于疏松茶园表层土壤,同时兼除杂草。茶园浅耕于一年中要多次进行。每季茶园追肥之前,结合除草,进行一次浅耕,伏旱开始时进行浅耕,还可以减少下层土壤水分上升蒸发,提高耐旱能力。

  5.3.2深耕土壤。耕翻深度一般多在15厘米以上,以至超过30厘米或更深。深耕一般在茶季结束后,在深耕的同时结合施用有机基肥。

  6.1.1分批、多次、及时采摘,抑制小绿叶蝉、茶毛虫、茶橙瘿螨、茶饼病、茶叶枯病等危害芽叶的病虫。

  6.1.2通过修剪控制茶树高度,减轻蚧类、茶梢蛾、黑刺粉虱等病虫危害,控制螨类的越冬基数。

  6.1.3秋末宜结合施基肥,进行茶园深耕,减少翌年在土地中越冬病虫群密度。

  6.1.4将茶园根际附近的落叶及表土清理至行间深埋,有效防治叶类病虫及在表土越冬的害虫。

  及时清沟排渍,防止茶园渍水,降低茶园湿度,可减轻茶树根部病虫害及茶饼病的危害。

  6.2.2利用害虫的趋光性,推广佳多牌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可防治茶小绿叶蝉等多种害虫。同时可与养鸡相结合。

  6.3.1保护利用好当地茶园中的草蛉、瓢虫、蜘蛛、捕食螨、寄生蜂等有益生物,减少人为因素对天敌的伤害。

  6.3.2大力推广生物制剂,亩用苦参碱1000——1500倍,或鱼藤酮750倍防治茶蚜、黑刺粉虱等害虫,可取得较好的防效。

  6.4.2宜低容量喷雾,推广机动喷雾器,小孔径喷片,新式密封性能好的喷雾器喷雾;逐步淘汰手动喷雾。

  6.4.3茶园禁用高毒高残农药,主要品种有:滴滴涕、六六六、对硫磷(1605)、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久效磷、磷胺、氧化乐果、五氯酚钠、杀虫脒、克百威、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氰戊菊酯、来福灵及其混剂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凡在天全境内茶园推广药剂必须经县农业行政执法部门许可,否则均为禁施药剂。

  6.4.4选用2.5%天王星1000倍液、吡虫啉2000倍液、35%硫丹1000倍液、98%巴丹15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750—1000倍液等交替使用防治假眼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茶蚜、茶绿盲蝽象、蚧壳虫等;茶橙瘿螨可选用73%克螨特乳油3000倍液防治。茶芽枯病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防治。

  6.4.5 “立冬”前后封园,分别用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或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100倍的机油乳剂进行,重点防治茶树越冬病虫如: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蚧类、螨类以及云纹叶枯病、轮斑病等。

  4.1应根据茶树生长特性和各类加工原料的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的原则,按照标准,适时采摘。

  7.2手工采茶要求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鳞片、鱼叶、茶果和老枝叶。

  7.3发芽整齐、生长势强、采摘面平整的茶园建议实行机采,采茶机使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污染茶叶和土地。

  7.4采用清洁,通风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篓筐装鲜叶,采下的茶叶应及时运抵茶厂,防止鲜叶质变和混入有毒、有害物质。

  8.1.1茶叶加工厂所处的大气环境不低于GB3095—1996中规定的三级标准要求。

  8.1.2加工厂离开垃圾场、畜牧养殖场、医院、粪池50m以上,离开经常喷洒农药的农田l00m以上,离开交通主干道20m以上,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要求水源清洁、充足、日照充分。

  8.1.3茶叶加工中直接用水、冲洗加工设备和厂房用水要达到GB5749的要求。

  8.1.4加工厂的设计应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八条的要求。建筑应符合工业或民用建筑要求。

  8.1.5初制加工厂宜建在茶园中心或附近安全地带,兼顾交通、生活、通讯的便利。

  8.1.6根据加工要求布局厂房和设备。加工区应与生活区和办公区隔离,无关人员不宜进入生产区。

  8.1.7加工厂环境应整洁、干净,无异味。道路应铺设硬质路面,排水系统通畅,厂区环境需绿化。

  8.1.8应有与加工产品、数量相适应的加工、包装厂房、场地,厂房面积不应少于设备占地面积的8倍,地面要硬实、平整、光洁,墙壁无污垢。加工和包装场地至少在茶季前应全面清洗消毒一次。

  8.1.9加工厂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成品和半成品仓库或场地。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分开放置,不得混放。茶叶仓库应具有密闭、防潮功能,推荐使用冷藏库贮存茶叶,保存温度5℃左右。

  8.1.10灰尘较大的车间宜安装换气风扇或除尘设备,室内粉尘最高容许浓度不得超过10毫克/立方米。

  8.1.11加工车间应采光良好、灯光明亮,照明度达到500勒克斯以上。测定按GB/T 18204.21规定执行。

  8.1.13加工厂应有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配有相应的更衣、盥洗、照明、防蝇、防鼠、防蟑螂、污水排放、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厕所有化粪池。

  8.2.1不宜使用铅及铅锑合金、铅青铜、锰黄铜、铅黄铜、铸铝及铝合金材料制造接触茶叶的加工零部件。

  8.2.2大宗茶类加工设备的炉灶间、热风炉应设在加工车间墙外,有压锅炉另设锅炉间。

  8.2.3燃油设备的油箱、燃气设备的钢瓶和锅炉等易燃易爆设施与加工车间至少留有3米的安全距离。

  8.2.4强烈震动的加工设备采取必要的防震措施。可分离安装的大型风机设在车间外,车间内噪声不得超过80分贝。

  8.2.5允许使用竹子、藤条、无异味木材等天然材料和不锈钢、食品级塑料制成的器具和工具,所有器具和工具应清洗干净后使用。

  8.2.6新购设备要清除材料表面的防锈油。每个茶季的开始,对加工设备进行清洁、除锈和保养。

  8.3.2加工人员上岗前和每年度均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能上岗。

  8.3.3加工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进入工作场所应洗手、更衣、换鞋、带帽。离开车间时应换下工作衣、帽和鞋,存放在更衣室内。加工、包装场所不宜吸烟和随地吐痰,不得在加工和包装场所用餐和进食食品。

  8.4.2鲜叶应合理贮青,地面贮青鲜叶堆放厚度不宜超过30 cm,鲜叶不宜与地面直接接触。贮青地面应清洁、干净。

  8.4.3根据标准加工。按鲜叶品种、等级或原料情况,采用相应的加工工艺,确保产品质量。

  8.4.5包装材料符合食品要求,直接接触茶叶的包装用纸达到GB11680的要求。

  8.5.1应有专用场地加工茶叶,加工场地应宽敞、明亮、干净,地面硬实、平整,墙面洁净无污垢。加工场地无异味,有阻止家禽、家畜及宠物出入加工场所的设施。

  8.5.2加工场地在加工期间不应存放其他杂物。加工设备、用具、器具应摆放整齐,保持清洁。在茶季开始前应全面、彻底清扫加工场地,清洁盛放器具加工设备和加工用具,除去防锈油和锈斑。加工期间应坚持每天至少清扫一次。

  8.5.3加工茶叶的锅、灶应专用,不应使用日常生活炊具加工茶叶。炉灶处设灰坑,避免燃料、灰尘污染茶叶。烟囱口设在室外。

  8.5.4应有足够的摊叶、盛放茶叶的器具,加工过程中应保持茶叶不直接与地面接触。

  8.5.5炒制茶叶前应用饮用水洗手,进入加工场地应换鞋,加工处不宜抽烟和随地吐痰。患有传染病和皮肤病者不得进行茶叶加工和包装作业。

  8.5.6成品茶要存放在干燥、密闭、避光、阴凉的地方或器皿里,防止茶叶受潮变质、吸附异味。

  8.5.7不使用报纸等油墨印刷的纸张包装茶叶。不允许使用聚氯乙烯、聚苯乙烯材料包装茶叶。不应使用盛装过其他物品的食品袋包装茶叶。重复包装茶叶的布袋使用前应清洗干净。

  9.1.2包装要牢固、防潮、整洁、能保护茶叶品质,便于装卸、仓储和运输。

  9.1.3包装用纸应符合GB11680规定。包装储运应符合GB 191规定。

  9.2运输。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防潮、防雨、防曝晒;装卸时轻放轻卸,严禁与有毒、有异气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9.3贮存。产品应贮于清洁、干燥、阴凉、无异气味的专用仓库中,仓库周围应无异气污染。

  10.1.1产地认证。积极申报通过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认证,有条件的争取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GAP认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10.1.2 建立农药管理制度。农药购买、存放、使用及包装,容器回收处理,实行专人负责,建立进出库档案。

  10.1.3 建立档案记录制度。统一印发生产档案本,详细记录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病虫害发生于防治情况,产品收获日期。

  10.2.1 产品认证。积极申报通过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品认证,有条件的争取通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GAP认证。

  10.2.2 产品检测制度。对标准园茶叶进行检测,凡不符合国家或行业茶叶质量安全标准的产品一律不准销售,销售产品需要有产地准出证明。

  10.2.3 质量追溯制度。对标准园内生产者和产品进行统一编码,统一包装和标识,有条件的应用信息手段实现产品质量查询。

上一篇:中国茶业职业教育的基石-宁NG体育德职业技术学院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 下一篇:暂无